查看 会计制度设计视频教程 53讲 西安交通大学 精品单弦欣赏-简介及下载-文艺,曲艺,其它
首页| 如何下载(?) | 网站地图
大学视频教程网logo点击查看更多 大学视频教程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 大学视频教程网文艺曲艺其它 → 精品单弦欣赏

精品单弦欣赏

大学视频教程,璇璇视频教程
资料录入:吴闻

更新时间:2006-02-10 01:56:00

文件大小:845 MB

语言要求:中文

资料类型:音频资料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中文名称:精品单弦欣赏(更新3首岔曲和五圣朝天片断)
别名:单弦牌子曲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精品单弦欣赏

更新公告

将荣剑尘先生录音重新打包,补充上王佐断臂的录音,请需要的朋友重新下载!!

今日上传
李志鹏先生的实况录音:岔曲《赞剑》和《赞雪》(又称赞雪不露学,或雪景连环)
律承荣先生的岔曲《八花八典》以及04年东城俱乐部演出实况录音《五圣朝天》(片段)和返场岔曲《赞雪》


欢迎大家下载!

近日预告:北京荣派票友金喇嘛(达赖弟子,北京护国寺主持)的唯一录音。

-=-=-=-=-=-=-=-=--=-=-=-=-=-
单弦名人堂

单弦大王荣剑尘先生生平

   荣剑尘先生是满族(镶黄旗)瓜尔佳氏,原名荣源,后改荣勋,字建臣,艺名和顺,后用剑尘,斋名“三乐庐”。北京西郊健锐营人,生于1881年(清光绪八年壬午九月二十九日),1958年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六岁。在众多单弦流派中,荣派单弦以“悠扬圆润,韵味醇厚”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也让荣剑尘先生赢得了“单弦大王”的美誉。 荣先生怹毕生编演了《卓二娘劝夫戒花》、《细侯》、《青蛙神》、《莲香》、《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刘元普双生贵子》、《卖油郎独占花魁》、《沉香床》、《风波事》、《五鬼闹判》、《摩登遗恨》、《水莽草》、《胭脂》、《黛玉焚稿》、《梅兰竹菊》、《国民宝鉴》等三十多个单弦牌子曲曲目。建国后,荣剑尘焕发了艺术青春,在国庆一周年大典的日子里,怹率先编演了《天安门颂》,抗美援朝时期他编演了《志愿军英雄赞》、《鸭绿江上仇》。后来,还运用新观点编演了《红娘子》、《拳打镇关西》、《火烧草料场》、《武松打虎》、《白猿偷桃》等传统曲目。1952年荣剑尘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顾问。在说唱团工作期间,他还曾先后在中央实验歌剧团、总政文工团、南京前线文工团、中国京剧院、艺术师范学院讲学任教。他为广播电台录制了《王佐断臂》、《杜十娘》等单弦牌子曲目及若乾岔曲曲目。怹演唱的岔曲曲谱经杨大钧记录整理,编为《荣剑尘岔曲集》内部印行。怹还整理演唱单弦牌子曲的经验写成《曲坛献艺六十年》一文,收入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单弦艺术经验谈》一书。荣剑尘弟子有谢舒扬(寄名弟子)、李志鹏、金维源、黄荣培、李吉安、程学文、希世珍、王决等共十六人,私淑弟子有石连城等。

荣剑尘先生网上纪念馆
http://cn.netor.com/m/box200502/m45350.asp?BoardID=45350

李志鹏先生简介

   李志鹏 本名李德年,1934年7月生于天津,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单弦艺术。1947年拜师荣剑尘,1956年参加红桥区曲艺团任编导兼青年训练队教员,曾参加了《摩合罗》、《清宫秘史》等多部曲剧的演出,1966年转到工厂直至退休。90年代中叶重返舞台,在天津、北京演出单弦、联珠快书。代表曲目《蝴蝶梦》、《细候》、《翠屏山》等。2003年荣获天津市曲艺家协会、曲艺促进会颁发的“曲艺事业终身贡献奖”。

律承荣先生简介

   律承荣 本名律宁,北京人,北京曲艺家协会会员。自幼受家庭传统熏陶,3岁时跟随姥爷朱少亭学习单弦。1991年拜天津单弦艺术家李志鹏为师,成为荣派单弦第三代传人。2005年响应“曲艺走进校园”活动,到北京联合大学为大学生献艺。

珍贵图片

精品单弦欣赏
由左至右依次:崔琦(曲艺杂家,着名曲艺主持人)、希婉瑛(北京票友,其父是京城着名票友希世珍)、刘秀梅(天津着名单弦演员)、张蕴华(北京着名单弦演员,李金斗的夫人)、赵玉明(着名单弦表演艺术家,谭派单弦代表人物)、马增蕙(北京着名单弦表演艺术家,其父是马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马连登)

精品单弦欣赏
由左至右依次:李志鹏(着名荣派单弦表演艺术家)、李吉安(着名荣派单弦票友)、赵俊良(着名影视剧演员,着名北京曲剧表演艺术家)

精品单弦欣赏
律承荣先生为北京联合大学的同学们表演单弦《金山寺》(二本)

-=-=-=-=-=-=-=-=--=-=-=-=-=-
《单线欣赏入门宝典》

注:本宝典主要介绍与单弦有关的基本概念。

1.浅谈岔曲与票房的来源 作者:律承荣(北京青年票友,师承天津着名单线表演艺术家李志鹏先生,荣派单弦第三代传人)
2.什么是单弦(转载自北方网)
3.浅谈单弦流派 作者:姜言沛
4.什么是联珠快书(转载自网络)

1.浅谈岔曲与票房的来源 作者:律承荣

   岔曲的来源,一般传说:乾隆年间,阿桂平定金川,凯旋回师,把军中的“得胜歌”也带入京城,军队中有位叫宝恒的,根据当时京师盛行剧种“高腔”中的脆白演变成一种歌曲,在民间传唱。后来,有位御史大夫在乾隆驾前参奏一本,说阿桂的士兵出入民家演唱俗曲,有伤风化,应予下令禁止。乾隆派人调查,却发现这些小曲儿原来都是写些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内容,因而大加赞赏,并给这些人颁发了“龙票”,也就是当时的演出许可证。凡领了龙票的,就可以邀集爱好者成立班社,公开“走票”(演出),可有一条:不得营业,讲究是分文不取,茶水不扰。人们把这种票友集会的地方叫“票房“。“票房“这个词儿,从那时候便流传下来。又因创始人是宝筱槎,将其名字讹为“小岔”, 固称为“岔曲”。

   撰词之首,皆出于儒人雅士之手笔,皆以写景、咏物、赞人或写山村隐逸之事,或改古人之文赋,大多出于诗词之间,如:四时即景、风花雪月、渔樵耕读、琴棋书画、闺中琐事……现在流行的,有“荡韵”、“别韵”、“脆岔”、“群唱”、“数子唱”、“琴腔”……为了扩展丰富其内容,有时加入小牌子,例如:《大春景》、《渔家乐》、《万寿香》,故称之为”腰截”。岔曲的结构,分为六句。但并非说六个词句或乐句,而是以三弦形成的过门六个小段。在词句上,不受多少的限制,大体上第一、二、四句比较短,第三、五、六句即可加入若乾词句。歌词实为近代俗曲中之最雅者,予髫年即深喜之。就其调而言则因字而为腔,不因腔而填字。试取岔曲为谱其宫商必无二曲相同,其调之多变化,凡此皆古今词句中所绝无之,可谓独具标格。由于大多以抒发感情见长,在叙事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那时候,参加票房活动的,多为王公亲贵、八旗子弟,所以叫“子弟票友”。这些人走票,讲究“车马自备,茶水不扰”,有个说法,叫“耗财买脸”。

2.什么是单弦(转载自北方网)

  兴起

  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单弦兴起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当时满族旗籍子弟开始编写、演唱八角鼓,创造了这种自弹自唱的演唱方式,借以自娱娱人。八角鼓顾名思义,状为八角形,象征满清八旗。有关八角鼓的起源,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八旗兵出征,士兵想家厌战,有人因此见景编词演唱以慰思乡之情。刚开始多以树叶为题,故有“树叶黄”之称。创始者一说是率兵伐金川的云贵总督阿桂,一说是旗兵宝小岔,现今已不可考。开始多应亲友喜庆宴聚或在庙会等处义务演唱。后期(1880年左右开始)由于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自编曲词在茶馆里演唱,对内容、唱腔等多所改革,遂形成独立的曲种。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俗曲集《白雪遗音》卷3中《酒鬼》一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其后,百本张、别埜堂等书坊都曾发卖过不少单弦曲词的抄本。单弦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曲艺形式,曲牌众多,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适合于表现多方面的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尤其在后期,又吸收了一些长于叙事的曲调,使它在叙事、抒情方面生动活泼,独具特色。自随缘乐以后,产生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不少名家,各擅其美,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

  形式  

  八角鼓演唱以“岔曲”、“牌子曲”较常见。“岔曲”是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曲调,内容多为抒情写景。全曲分为六个段落,称为“六字脆唱”。依篇幅长短有大岔曲、小岔曲之分。岔曲文词典雅骈丽,多为前清作品。着名曲目有风雨归舟、疾风骤至、大春景、松月绕、要酒菜等。“牌子曲”以岔曲开头收尾,中间灵活使用各式曲牌,形成“联曲”的形式。曲牌格律要求非常严谨。内容有叙事性,并加入生活语言,不再拘于诗词散曲式的文体。着名曲目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山寺、武松杀嫂、孔雀东南飞等。

  另有一种连珠快书﹝又称联珠快书﹞的表演,演唱者也是手持八角鼓,所以有人将它视为八角鼓的旁枝。因为曲文必以连珠调作为书末结尾,故称连珠快书。体裁和诸宫调有些相似,唯诸宫调是取同一宫调若乾曲牌联成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连珠快书则有固定曲调组合方式。内容多激昂热闹,着名曲目有闹天宫、长板坡、截江夺斗、托兆碰碑等。

  演唱

  单弦有两种演出方式,①自弹自唱;②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旧称“双头人”。单弦的曲目,前期以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的为多,如《急拉吃得甲》、《穷大奶奶逛万寿寺》、《青草茶馆》等,也有一些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罗锅儿抢亲》、《合钵》等。自随缘乐在茶馆献艺以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续黄粱》、《胭脂》、《杜十娘》、《武十回》、《翠屏山》等,以故事性强、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取胜。五四运动以后,受民主思想影响,出现了何质臣演唱的《秋瑾就义》等新节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弦不断推陈出新,产生了《四枝枪》、《荆江蓄洪区说话》、《青年英雄潘天炎》、《反浪费》、《地下苍松》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流行的地区也由华北、东北扩展到华东、西南等地的一些城市。

3.浅谈单弦流派 作者:姜言沛

   最早产生的是单弦三大派,即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派,这三大派形成时间大约在民国二十年前后(三十年代)。 荣派的创始人荣剑尘生於清光绪七年(1881)卒於一九五八年。满族瓜尔佳氏,本名荣勋,字健臣,艺名和顺。曾向庆厚庵、高峻山、奎松斋学习岔曲及杂牌诸曲和北板梅花大鼓与联珠快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式拜明永顺先生(常澍田之伯父)为师,下海成为专业演员。演唱方面学习德寿山、全月如等前辈特点,创作演唱新单弦《摩登遗恨》等现代作品以及整理旧单弦曲词演唱。他所演唱的曲词均经自己作必要的修改,以求在文学性和演唱艺术上的统一。还吸收北京高腔(弋阳腔)的唱法,以嗓音清脆、吐字发音讲求声韵,体现内在情感,表演细腻动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单弦最早的重要流派之一。擅长岔曲有《碧亮亮清秋月》、《云水悠悠》、《疾风骤至》、《清明赋》等;单弦有《细候》、《钱秀才》、《风波亭》等,晚年还创作演唱了《天安门颂》、《徐翠云》、《火烧草料场》等新作品。他晚年虽不经常演唱大岔曲,但在“荡韵岔”和“起字岔”方面却创造出独到之处。这些岔曲有很多录音传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

   常派创始人常澍田生於清光绪十六年(1890)卒於一九四五年。满族郎氏后裔,本名赵兰波,字雨培,号梦僧。八角鼓票友出身,其父明五、伯父明永顺都是京城名票,他自幼向其伯父学习八角鼓杂牌诸曲并唱北板梅花大鼓和联珠快书,十二岁时就随其父到票房走票。宣统二年(1910)以后开始下海成为专业单弦演员,拜德寿山先生为师,能自弹自唱单弦。曾享誉北京、天津、等地还曾首次把单弦带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观众青睐。他曾在百代、胜利等公司灌制过岔曲《风雨归舟》(解入深山)、《百戏名》、《八花八典》和腰截《大春景》以及单弦《马介甫》、《五圣朝天》、《胭脂》、《金山寺》、《杜小雷》、《挑帘裁衣》、《开吊杀嫂》等片段,是三十年代单弦演员灌唱片最多的。常氏灌制的唱片当时很是脍炙人口,一般的买卖铺户以及各个电台经常播放。现在我们从他的唱片岔曲《风雨归舟》中领略其印象是,嗓音高亢甜润,吐字清晰有力,行腔流畅。值得一提的是,其弟子张剑平先生曾说过,常氏在使用八角鼓的打法上总结了“挝鼓十法”,即:切、掭、碰、撮、簸、推、跪、丁。遗憾的是“挝鼓十法”的具体内容后学们大都不详。

   谢派创始人谢芮芝生於清光绪八年(1882)卒於一九五七年。八角鼓票友家庭出身,其二弟谢凤台是北京东城八角鼓名家程九斋弟子,谢芮芝青年时曾与荣剑尘结为金兰之友。后拜王大顺为师下海说相声给人捧哏,还擅长莲花落和京剧花脸。他五十岁以后改唱单弦,擅以声音、面部表情和身段来塑造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不仅嗓音宽厚还以语言幽默和善用炸音惯使巧腔着称。如其在单弦《胭脂》的[太平年]中“……故意地咳嗽(咳哼)说妹妹请进,……”一句,谢氏在“进”字后面用了一个脆、俏、巧短的行腔,同时加上面部表情,把龚王氏用旁敲侧击和带有恢谐、挑逗口吻去窥测胭脂心事的动作,刻画得恰到好处。谢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艺术风格,晚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广播电台曾录有头二本《高老庄》和一些岔曲传世,其代表作有《沉香床》、《田七郎》、《挑帘裁衣》等。

   在这三大派之后单弦又有两派逐渐成熟,这就是谭派和曹派。 谭派创始人谭风元生於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於一九六六年。厢兰蒙旗籍,蒙古族,名文祥,号仲麟。八角鼓票友家庭出身,父亲宝良长兄伯儒都是京城八角鼓票友。民国五年经金晓珊(艺名:凤魁)带拉为师弟,拜在北京东城八角鼓名家程九斋先生门下做艺。程门排字当为“凤字辈”,取艺名“凤元”。后拜鼓界大王刘宝全为师潜心学习京韵大鼓,曾灌制过《刺汤勤》、《闹江州》等唱片。

   三十年代末期弃京韵大鼓而改归本行演唱单弦,在演唱上因其天赋关系另辟蹊径,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常自弹三弦创作新腔。大胆吸收京韵大鼓的唱腔,巧妙运用于单弦之中,创作出力度强、韵味厚、亢坠转圜、圆润自由的“盖弦”唱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谭派风格。 谭氏与溥心畬、溥叔明等先生交往甚厚,故溥氏的岔曲、单弦作品均由谭氏创腔演唱,把一些曲文隽美、词藻清新、文风严谨、寓意深邃、通俗易懂、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介绍给世人。有岔曲《竹影横窗》、《秋月照婵娟》和单弦《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花木兰》等,均系两位溥先生的遗作,同时又是谭氏的代表作。谭氏对[石韵]、[硬书]、[黄鹂调]等难度很高的曲牌的演唱,更有其独到之处。

   曹派创始人曹宝禄生於宣统二年(1910)卒於一九八八年。出身贫寒家庭,一九二零年拜弦师尚福春学习梅花大鼓和京韵大鼓。二十三岁时经白云鹏介绍拜金晓山先生学习单弦和联珠快书。他的演唱最注重的是喷口,他认为这是一门最重要的基本功,它能锻炼唇、齿、牙、舌等器官对发音力度的作用,再结合丹田气的运用,使唱出的每个字字音上扬,短促沉重而响亮,既能使字音远播,而又刚劲有力,使每个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在尚未使用麦克风的年代里,这一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

   曹氏曾引用白云鹏先生的话:“如果没有三十四颗牙,就不能做一名唱主。”由此可见曹先生对吐字发音的重视。所以他在艺术上是以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唱腔跌宕激越,行腔流畅,表演以声代情着称于世的。曹先生尤以大岔曲和联珠快书为人称道,如《疾风骤至》收尾前的几句:“但则见坡儿下卧着一头驴,原来是吃醉归来的一老翁,他笑嘻嘻在那桥边立……”曹先生的唱法是,唱到“原来是”时稍一顿,然后加快速度,把后两句一气呵成,随即恢复到本曲中大段数子的唱速,两句后即行收尾。这样的处理显得气口闪赚得当,抑扬快慢相间有序。在加快速度后,接着进行收尾,曲子虽然终止,但其激越流畅的旋律仍在听众脑中萦回。

   除此之外,如天津的张剑平、张伯扬、阚泽良以及女演员石慧儒、石连城等单弦名家,他们各有所宗,又各有千秋。以上所谈在理解上不免存在着偏见、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予以汰杂正误,加以补充,便其完善。

4.什么是联珠快书(转载自网络)

   又名联珠调、联珠串词、快书。形成于清代中叶。最初说唱中长篇书目,后来专唱短段,流行于北京、天津、沉阳等地。

   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京郊南苑民间艺人高显臣用自创的慢板、快板两种曲调(一说为牌子曲〔数唱〕和〔一串铃〕),自弹自唱中长篇书,书目有《隋唐》、《说唐后传》等。后来转到城里献艺,名噪一时,听众口头赞誉说“真讲气力高显臣的快书”(见子弟书作品《郭栋儿》),称唱联珠快书的为“唱高显臣的”。随后,内城旗籍子弟纷纷学唱,并开始将《秦琼观阵》等摘编成短段演唱。

   联珠快书初兴时,由三个人坐着清唱,分工是:左边的只唱不说;右边的只说不唱,称“傍椅儿”;中间的人担任三弦伴奏,没有表情动作。其后又发展为多由一人演唱,有些曲目可由二至三人拆唱。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北京北城的旗籍子弟奎松斋,原名奎龄,擅唱岔曲、单弦牌子曲、联珠快书。他精通音律,文化素养较高,通过演出实践对联珠快书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一是创作改编了许多段颂扬古代英雄贤臣的唱词,如《截江夺斗》、《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丰富了演出的曲目;二是将三人坐唱改为一人站唱、一人弹三弦伴奏,亦说亦唱,形式更趋于简便;三是演唱上避免了唱法的千篇一律,每段都有新的唱腔设计;四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动作,铺排故事的场景,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

   其时,南城亦有奎佐臣以唱联珠快书享名,时人遂有“北奎(松斋)、南奎(佐臣)”之说。

   联珠快书的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句式,每个曲目,通常由“诗篇”、“书注(录)头”、“春云板”、“流水板”、“话白”、“联珠调”六部分组成。唱腔为上下句结构,唱段中常使用垛子句。“诗篇”系七言八句开场诗,大都是结合故事内容做的评论。“书注头”共有两句,概括地总叙唱段的主题大意,都以“表的是”三个字起唱。下面是词的正文,共分三段,每段一个曲调,称为一落(lào)。〔春云板〕又称“出云板”,寓意曲调平稳缓慢,像春天的云朵在晴空中悠悠飘过。〔流水板〕节奏较〔春云板〕稍快,寓意曲调舒展流畅,像溪水湍湍不息。“话白”即承上启下的夹白,长短不一,有的先韵诵四句七言诗,再说话白,故又称“诗白”。〔联珠调〕从“话白”的末一个字停顿以后起唱,在似说似唱中,节奏更加急促,从□拍变为□拍。唱词中上句垛句较多,听来一气贯通,抑扬顿挫分明,字字清晰入耳,句句明朗响亮,形成洒洒如贯珠的特色。它最适合表现两军对阵将帅交锋以及英雄豪杰剪除匪霸题材的故事。曲调的速度逐渐加快以渲染惊险场景,掀起高潮后,在激越的拖腔中戛然而止。

   联珠快书名家辈出,奎松斋有三个唱快书的弟子,他们是曾振庭、广恩普和兼唱单弦的全月如,同时期及以后的联珠快书的名家有奎佐臣、布俊亭、秀翠峰、桂兰友、德润峰、常旭久、何质臣、金晓珊、葛恒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唱联珠快书的演员有单弦演员曹宝禄及工人业余曲艺演员张玉林、章学楷等。
大学视频教程 No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