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放弃制作后面的卷册声明:
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做后面卷的电子书了。请各位谅解。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母亲波 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爱因斯坦从小不很聪明,三岁还不会说话。五岁时对袖珍罗盘着迷,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迁 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迁至意大利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爱因斯坦在就读小学和中学时,功课表现平常,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 同学都不喜欢他。教授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责骂他:“你将一事无成。”他的父亲曾写信对朋友说:“爱因斯坦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我的希望和期 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
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投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他的数 学和物理考得很不错,但其他科目没有考好,该校校长赫尔岑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在阿劳州立中学学习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快乐,这所 学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观’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学校里的物理教授韦伯 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爱因斯坦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爱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时常与韦伯教授冲突,她指责他对爱因斯坦不公 平,1899年6月,爱因斯坦在实验室引起一场爆炸,手部严重烧伤。1900年毕业,没能如愿留校担任助教,只能靠当“家教”维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 士国籍。1902年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M. Grossman)的父亲协助下,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 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 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
奇迹年
爱因斯坦于伯恩的故居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六 篇划时代的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 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因此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年后的2005年因此被 定为“2005 世界物理年”。
1905年3月,德国《物理年鉴》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认为光是由分离的粒子所组成。爱因斯坦解释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组成的,并且量子可以像单个的粒子那样运动。 “光量子”理论把1900年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大大推进一步,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动—粒子二元性。
1905年5月11日,德国《物 理年鉴》发表一篇用布朗运动解释微小颗粒随机游走的现象的论文《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这篇论文是对布朗运动这种平移扩散的开创性研究。
1905年6月30日,德国《物理年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一文。首次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论文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公理:“光速不变”,以及“相对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国《物理年鉴》刊出《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认为“物体的质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成名
爱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的兼职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理论物理学教 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和瓦尔特·能斯特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 到1933年。1920年应亨德里克·洛伦兹和保罗·埃伦费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入公开和地下的反战活动。
1915 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蚀观测结果所证实。 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 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在《论辐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1919年11月10日《纽约时报》刊登新观察证实相对论的消息,形容这是爱因斯坦理论的大胜利.
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科学院的公告中并未提及相对论,原因是认为相对论还有争议[1]。
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 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担任新建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非同一机构),直至 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7年爱因斯坦曾经探访住在美国加州的查理·卓别林。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 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 崎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55 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 地方成为圣地。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寻找统一场论的工作,不过这项工作没有获得成功,对此,著名的爱氏研究专家亚伯拉罕·派斯曾说:“爱因斯坦在 1925年之后就应该去钓鱼,而不是继续做研究”[2]。现在,寻找比统一场论包含内容更广泛、能够统一解释各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的 中心问题之一。
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为纪念他,第99号元素被命名为“锿”。
另外,“爱因斯坦”一词还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注册商标.
上帝不玩弄骰子
二十世纪上半期爱因斯坦曾经是量子力学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满意量子力学的后续发展,也就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诠释,这一套诠释表明自然法则中存在 着一种根本的随机性,海森堡发展出著名的“测不准原理”[1](p×q不等于q×p)。爱因斯坦与其他科学家提出一个“EPR悖论”来反驳哥本哈根的解 释,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上帝不玩弄骰子”,他还有另一个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爱因斯坦恪守“因果律”,是最后一位古典物理学 家。
个性和思想
爱因斯坦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为人和蔼友善,同时谦虚却又特立独行,从而受到广泛的尊 敬。他有时会讲讲笑话,并爱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还是个心不在焉的教授,经常丢三落四,专心于思考物理问题而忽视周围的世界。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他曾 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宗教观点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但他并不信奉犹太教,他认为宗教是幼稚迷信的化身,他只是赞叹宇宙和自然的美丽。1954年3月24日,在给一位工人的回信中,他说 道:“你所读到的关于我信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 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无限的敬仰。”
他还说(见《生活哲学》(Living Philosophy)13期,1931年):“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存在的知识,以及我们对那些我们的意识可以接受的最深奥的推理和最美丽事物的感觉构成了我们对宗教的虔诚。在这个意义上,但仅仅在此意义上,我深信宗教。”
在回答美国纽约犹太人会堂(International Synagogue)的Rabbi Herbert Goldstein时,他说道:“我相信斯宾诺莎的神,一个通过存在事物的和谐有序体现自己的神,而不是一个关心人类命运和行为的神。”当受到 Martin Buber关于宗教信仰攻击之后,他声明:“我们物理学家所努力的仅仅是跟随他画他的线。”作为爱因斯坦宗教信仰的总结,他曾说道:“有一个无限的高级智 慧通过我们脆弱无力的思维可以感受的细节来显示他自己,对此谦卑的赞美构成了我的宗教信仰。”在信件中,爱因斯坦写道:
“我认为犹太教就跟所有其他宗教一样,是幼稚迷信的化身……我认为,上帝这个词,不过就是一种措辞,人类弱点的产物。圣经中充斥许多光荣但仍相当简陋而且非常幼稚的传说。”[3] ”
这封信在2008年于伦敦拍卖。[4]
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他曾说: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 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5] ”
爱因斯坦1934年成为理性主义者出版协会(Rationalist Press Association)名誉会员。
政治观点
爱因斯坦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 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对于诸如社会主义、麦卡锡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看法存在争议(参见爱 因斯坦和社会主义,他还是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建立者之一)。
美国联邦调查局保存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档案中记录他曾被拒绝以难民条款(Alien Exclusion Act)移民美国,其中一条理由是爱因斯坦信奉、主张并宣扬无政府主义,从而使政府名存实亡。他还被指责为“1937年-1954年34个共产主义运动的 参与者和支持者。”不过这些档案是其他部门提交给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而不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文件。
爱因斯坦反对残暴的政府,同时也因为自 己是犹太人,他反对纳粹政府并在纳粹政府掌权后不久就离开了德国。在其他人的影响下,爱因斯坦开始支持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希特勒抢先研制成功,为此他还在 1939年8月2日上书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这封信很可能是别人执笔),建议开始研制核武器。罗斯福接受了建议,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研究铀作为武器的可行 性,几年之后这个小组被曼哈顿计划取代。战后,因为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所以爱因斯坦开始为消除核武器建立和平政府游说,因为原子弹并不适合于军事训练所 使用的武器,他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
爱因斯坦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 支持将犹太人定居点选择在犹太教的古地,并热衷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1930年爱因斯坦在希伯来大学发表名为《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爱因斯坦教授的 讲座》的文章。爱因斯坦也将自己的论文都传给了希伯来大学。但是他反对民族主义,同时也怀疑建立一个犹太国家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可能幻想着犹太人和阿拉 伯人和平的居住在同一个地方。1952年,晚年的爱因斯坦曾被邀请作新成立的以色列的第二任总统,但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缺少必要的人事能力。
爱因斯坦还联同史怀哲和伯特兰·罗素为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斗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召开。他在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
亲爱的伯特兰·罗素:
感谢你4月5日的来信,我很高兴在你这个出色的声明上签字,我还同意你的签名者候选名单。
致敬,阿·爱因斯坦
”
家庭
爱因斯坦与塞尔维亚数学家米列娃(Mileva Marić)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爱因斯坦Lieserl Einstein(1902—1903?),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 坦(Hans Albert Einstein)与爱德华・爱因斯坦(Eduard Einstein)。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爱尔莎是他的堂姐和表姐,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他们的曾祖父都是鲁普特·爱因斯坦(Ruppert Einstein)。这个婚姻从1919年到1936年爱尔莎逝世。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精神分裂,一生未娶。大儿 子汉斯・阿尔伯特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Bernhard Caesar Einstein)是一名物理学家,二儿子Klaus Martin (1932–1938),以及养女Evelyn。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有五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Thomas Martin Einstein成为了一名医生。
爱因斯坦孙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的书信记录爷爷爱因斯坦最珍爱的物品是小提琴和烟斗。[6]
(转自维基百科)
中文版出版说明
阿耳伯特• 爱因斯坦不仅是20 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对他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政治言 论及生平的深入研究,势必成为科学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自1987 年出版《 爱因斯坦全集》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第一卷以来,已陆续出版多卷,随着资料不断地收集,全集出齐将超过40 卷。
全集不 仅包括爱因斯坦的全部学术论文,还涉及有关和平、宗教、犹太人问题等社会政治言论,还有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往来书信,各种听课、备课笔记以及其他有关他个人 的全部材料。这些材料是目前研究爱因斯坦最权威、最全面的资料。其中许多材料是首次公开发表。《爱因斯坦全集》 的编辑出版,是国际科学史界的一项大工程,它不仅可以填补科学史上的一些空白,而且可以澄清一些广为流传的讹误,其学术价值和文化积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社聘请国内科学史界和物理学界资深专家教授及年轻学者翻译出版《爱因斯坦全集》 ,这对我国学术界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读者将最大限度地追踪爱因斯坦的思想、生活及科学活动,从中领略到科学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爱因斯坦全集》 中文版是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德文版精装本翻译的,翻译过程中还参阅了此书的英文版平装本。为了便于前后各卷的统一,全集中除爱因斯坦外的人名均未译。地名及专有名词 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附注了原文。各卷的边码均指示德文原版书的页码,以利读者核对原文。除特别说明外,脚注及索引中的页码均为德文原版书页码,即中又版 边码。中文版将原版索引拆分为三,一是名词索引,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构名称、地名和地址以及科学技术词汇。以人名命名的科技术语也在其中。二是人名 索引。此外尚有引文索引。名词索引按汉语拼音顺序排,人名索引及引文索引按拉丁文字母顺序排。《爱因斯坦全集》 的翻译出版工作浩大而繁杂,这使得我们的工作难免留下某些遗憾。恳请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和出版界的朋友、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利改进工作,促使 此项翻译出版工程圆满完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年5 月
出版者前言
阿耳伯特•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于1955年4 月18 日逝世。他在1950 主3 翼铭日立下的遗嘱中写明:
我把我的全部文稿、版权、发表权、版税和版税契约,以及其他一切各种各样的或无论何种胜质的知识产权,全部授予并遗赠以下指定约我所信托的保管人……
遗嘱还相当详尽地规定了托管人拥有全权“出售、出版、发许可证或用别的方法处理任何一项或全部上述资产和权利……”遗嘱提名“我的朋友,Otto Nathan 博士”为这笔遗产的惟一执行人,并且指定Otto Nathan 和Helen Dukas为共同托管人。该遗嘱还规定所有一切权利最终都得转让给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
爱因斯坦教授不可能选定一个比Nathan 博士更热诚的执行人兼托管人,也不可能指定一个比Dukas小姐更精明更忠实的托管人,她从1928 年起一直就是他的秘书。Nathan博士立即着手收集、整理并掌管起这许多复杂的版权、合同以及关于爱因斯坦资料的其他商务情况。DukaS小姐作为档案 保管人,写注释插在案卷中,使这些资料可以为有条件的学者们方便利用,又帮助Nath an博士广泛查寻一切与爱因斯坦有关的文献,包括书信在内。因此多亏他们的努力,许多文献得到保存,否则说不定就丢失了,而且由于他们的工作,这个档案馆 发展壮大起来。
爱因斯坦教授去世的时候,他有一篇科学论文:“非对称场的相对
性理论(Relativistic Theory of the Non-symmetric Field)” ,正在出版过程之中。这篇论文,作为他的《相对论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Rela - tivity)这本书之附录三,于1956 年3 月5 日问世,该书最初是在1923 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因此普林斯顿是爱因斯坦在世时最先也是最后出版他的著作的美国出版社。
爱因斯坦文稿应当出版这个想法,是有心共鉴的一种 意见。而出版他的科学著作的主意,尤其令人感兴趣,例如,在爱因斯坦逝世之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爱因斯坦自1933 年起就在那里任教授的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当时的院长,J. Robert Oppenheimer博士都曾建议过。Nathan博士和Dukas小姐拒绝了这些建议,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预见到出版爱因斯坦全部文稿的重要性,其中 论和平和世界政治事务的著作尤为重要。
1970 年Nathan博士建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Herbert S. Bailey, Jr.先生出综合版本可能效果更好。几次会议之后,于1971 年2 月22 日达成出版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项协议,该遗产托管事务所(The Estate )和该出版社,借助共同委任的编辑顾问委员会(Editori-al Advisory Board),在商定文稿编辑工作方面成为合作者,该出版社成为出版者。协议还规定应当征求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的意见。最初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 是:Valentine Bargmann, Freeman J. Dyson, Marshall Clagett, Charles C. Gillispie, Gerald Holton, Martin J. Klein, Thomas S. Kuhn, Marston Morse, Shmuel Sambursky和John A. Wheeler[1]。该委员会于1971 年4月3 日开会,主要议题是选定一位
[1]在扉页背面列出的成员名单包括自本项目开始以来所有曾经在编辑顾问委员会任职的人。现在的成员是Valentine Bargmann, Peter G. Bergmann, Aryeh Dvoretzky, Freeman J. Dyson, Yehuda Elkana, Gerald Holton, Martin J. Klein, Nathan Rotenstreich, Shmuel Sambursky, Charles Seribner,Jr. , John A. Wheeler, Harry Woolf和Reuven Yaron。编辑委员会(the Editorial Committee)也列举在扉页背面,这是一个较小的集体,在日常编辑方针问题上给编辑部提供意见。
编辑。鉴于爱因斯坦著作的知识范围—— 物理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政治与社会问题以及关于人道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狄太人的种种不同的事情,更不用说与H.A.Lorentz,Paul Ehrenfest, Max von Laue这样的科学家以及其他像Chaim Weizmann, Bertrand Russell, Romain Rolland, Thomas Mann, Sigmund Freud那样的人之间的几千封来往信札——要找到一个合格的主编可不容易。
一直到1976 年6 月,波士顿大学的Joho Stachel教授才得到任命。编辑顾问委员会欣然接受他担任阿耳伯特• 爱因斯坦全集(The Collected Papers of Albert Einstein)的主编。1977年1 月15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慷慨提供场所,于是他就在那里开始工作起来。
Dukas小姐于1982年2 月10 日去世,在此之前不久,她和Nathan博士遵照爱因斯坦遗嘱,决定把掌管爱因斯坦遗产的责任移交给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子是希伯来大学代替这两位托管 人,在这件大事中成为本出版社的合作者。希伯来大学提名该校法律系教授Reuven Yaron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ilton Handler为它的项目正式代理人。其后没多久,原来的档案馆就从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搬迁到耶路撒冷。《爱因斯坦全集》 编辑室使用的是与原件严格一致的档案复制品。有一部复本在普林斯顿大学的Seely G. Mudd图书馆对学者开放,还有一部复本将在波士顿大学追思Mugar藏书楼(the Mugar Memorial Library)得以利用。
1981 年10月Robert Schulmann。博士作为历史学家参加这项工作,任历史编辑,后来任副主编。Schulmann博士是现代欧洲史专家,有丰富的档案工作经验和历史编 辑的知识。因为需要更大的地方,本项目的办公室从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迁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3年David Cassidy博士接受了副主编的职务。Cassidy博士是科学史家,对现代物理学尤感兴趣。他一直在编辑Bohr、Heisenberg和Pauli 的文稿。1986 年Jürgen Renn博士参加这项工作,任助理主编。Olga Griminger和Gary Smith任本卷编辑助理,Robert Summerfield是现任的短期助理。
在整个这段时问里,Stachel教授从波士顿大学请了 长假。1984 年夏天,为了他能回到波士顿参与物理系工作,本项目组迁到波士顿大学的新办公室,与波士顿大学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中心(Bost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毗邻。这个项目仍旧由希伯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独立主持,出版社主管行政事务.Stachel教授以他的全部时间致力于这项工作。
这个项目要延续好多年,预计全书出齐将有30 多卷,为这样规模的项目提供基金,必然是困难的。由子获得美过国家科学基金会(U. 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授予约规划资金,工作启动了。爱因斯坦遗产托管人与出版社之间的意见分歧严重耽误了工作,这又转而引起提供基金的困难[2]。
在此变化不定的时期,这个项目能持续下去首先靠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董事长Harold W. McGraw, Jr.的一笔一百万美元的赠款,为编辑的薪水提供了保证基金,后来靠Alfred P. Sloan基金会及时给予的赠款,该基金会还以更多的捐款继续不断地支持这项工作。在此第一卷投入生产之时,这个项目的前途似乎有了保证,因为有了 McGraw 捐助编辑薪水的赠款,有了过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资助人文学科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Alfred P. Sloan基金会授予的几笔主要揭款,还有来自爱因斯坦教授早年曾在那里工作过的瑞士一批相当数量的捐款。这些捐款主要是由于苏黎世瑞士联邦技术大学 (the 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ETH)教授Res Jost和Konrad Osterwalder的努力才获得的。它们出自瑞士国家科学研究奖励基金会(the Schweizerischer Nationalfonds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lichen Forschung),Tomalla博士捐助基金会,以及爱因斯坦曾经在那里上过学的阿尔高州(the Canton of Aargau)。爱因斯坦遗产托管事务所(the Einstein Estate),俄克拉何马城(Oklahoma City)的Robert A. Hefner III先生以及Louise R. Bermann和William
[2] 参见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美国仲裁协会)Case Number 1310-0333-79,1980 年7 月18 日。
H. Schwartz两家遗产事务所(the Estates)也都慷慨捐赠。希伯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感谢这种帮助。
上面致谢的这些捐款对本项目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还要感谢几位个别的人,有的是在社会团体之内,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和同情,这些团体给予了帮助。他们 是:Harold C. Cannon博士,Philip S. Carch-man先生,Aaron Lemonick主持牧师,Arthur S. Link教授,Yvette Miller太太,Ronald J. Overmann博士,Albert Rees博士,Robert G. Sugarman先生和Arthur S. Wightman教授。普林斯顿出版社全体工作人员这里就不一一提名了,但是我们所有己经参与这个项目工作的人都认为这是一次挑战和莫大的荣幸。
也许以表达我们对阿耳伯特• 爱因斯坦全集这一版本的希望来结束这篇出版者前言是适宜的。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董事们,尤其是他们的董事长Harold W. McGraw,Jr.先生,已经由衷地对它作了深远的承诺。爱因斯坦曾经明白说出他的愿望,即对他不应当有任何有形的纪念馆或纪念碑;我们相信他的全集就 是他的纪念馆和纪念碑。他有历史感,知道他自己的工作价值。他不仅献身于科学,而且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他致力于人类的福祉。他曾经有过而且继续有着巨大 的影响。我们希望他的全集这一版本会使得我们更充分地了解阿耳伯特• 爱因斯坦这位非同寻常的人——他的思维的方式方法,他在他的时代中的地位,他对知识的贡献,他为人类所作的努力。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86 年7 月
目录:
一、中文版出版说明
二、出版者前言
三、正文目录
四、插图目录
五、介绍性材料
六、总序
七、编辑方法
八、第一卷序
九、致谢
十、文件年在单位符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