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国际金融实务视频教程 44讲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简介及下载-文艺,曲艺,相声小品
首页| 如何下载(?) | 网站地图
大学视频教程网logo点击查看更多 大学视频教程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 大学视频教程网文艺曲艺相声小品 →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大学视频教程,璇璇视频教程
资料录入:暗淡的☆辰

更新时间:2005-06-10 16:20:00

文件大小:5.67 GB

语言要求:中文

资料类型:音频资料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丁广泉 国家一级演员。
男,1944年10月出生,河北承德人。回族。
1964年毕业于北京回民学院,学历大专。
1973年正式拜师侯宝林先生。
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专业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文联理事,朝阳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曾任部队文工团相声演员,北京宣武区文化馆曲艺教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电视编导,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
主要业绩:
自1985年起在历届的国内曲艺,相声大赛中多次获奖。自编自演的相声《发财有术》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表演二等奖;系列相声《生活的浪花》获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三等奖; 相声《生财无道》《男人和女人》《签约》及小品《洋腔洋调》、《洋戏迷唱三国》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作品、优秀捧哏、荧屏奖及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杯”奖、中国剧协的百优小品特别节目一等奖。
作品与文章(《艺德与艺术》、《功夫在其外》等)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另外,国内外报纸杂志曾多次对其艺术成就,作品进行评价、报道。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被世界人物出版社、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授予世界艺术大师称号。曾培养、教习大山(加拿大人汉学学士)卡尔罗(南斯拉夫汉语硕士)、阿玛尔(坦桑尼亚社会学学士)郝莲露(德国人中国古汉语硕士)、莫大伟(美国人语言学博士)、郭安瑞(美国人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几十位洋弟子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表演相声及小品。
1992年携弟子连春建赴美国讲学,表演。 另外,曾自编、自导、自演十三集喜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电视台播出,受到海外华人的欢迎。



著名表演艺术家。回族,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躁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为师。周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 马三立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 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来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 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1992年,他从艺65周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在天津联合举办马三立从艺65周年庆祝活动,马三立同志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2001年12月8日,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在天津举行。2003年2月11日6时45分在天津天津去世。



1945年生,回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长子。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报考天津戏校,学小花脸。1961年转到天津曲艺团,正式说相声。

马志明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 代表节目有:《地理图》、《论拳》、《纠纷》、《卖五器》、《学曲艺》、《白事会》、《文章会》等。其中《纠纷》获首届中国艺术节“津门曲荟”创作、表演特别奖,全国“星海杯”专业相声赏电视大奖赛创作、表演三等奖。



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曾向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1940年从济南回北京,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声誉鹊起。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单口大王”。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声艺术介绍给予港澳观众。

解放初期,他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调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

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擅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刘宝瑞的代表作之一、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1968年刘先生在北京病故。



侯宝林: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一代宗师侯宝林,满族,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家境清贫。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缍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
“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
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他生前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
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 学兼职教授。因病于1993年2月4日逝世。临终前口述“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
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侯宝林的功绩将永载曲坛。



常宝华、男、满族、1930年12月生于天津市。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历任海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演员、编导、海政曲艺队队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全国文艺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次大会代表。
自幼随父常连安、兄常宝坤(艺名小蘑菇)学习相声。八岁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学徒,九岁登台。受相声老前辈熏陶和传授达十年之久,学习和演出过传统相声七十余段。
1942年曾拍摄《锦绣歌城》(时装喜剧片主角)、《花田八错》(古装戏曲片演配角)两部影片。
1949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整理编写相声《字象》为处女作。
1950年参加北城游艺社演出相声,同时演出文明戏(目表戏)《锯碗丁》、《春阿氏》、京剧《打面缸》、《红鸾喜》、《挑帘裁衣》等剧目。
1951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演出相声,同时演出曲剧《新事新办》、《工人新村》、《罗汉钱》等剧目。
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曲剧《新事新办》获集体三等奖。
1951年获天津市文艺工会二等劳动模范小组(任组长)三等劳动模范称号,获北戴河休养半月奖励。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参加海政文工团演员兼创作。
1955年获海军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8年合作并演出相声《水兵破迷信》,参加全同第一届曲艺会演获创作和表演优秀奖。
作家赵树理为此作品论著《我爱相声“水兵破迷信”》。(赵树理曲艺文集)
1959年合作并演出相声《昨天》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表演优秀奖。
作家老舍先生为此作品论著《谈相声“昨天”》。(老舍曲艺文集)
相声《昨天》曾为同家领导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演出过,周恩来总理曾对《昨天》提出修改建议。
1961年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
1962年赴西藏演出达几个月并创作《学藏话》、《兵站之家》等作品,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二等功。
1964年创作并演出相声《说洋》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优秀表演奖。
1977年合作并演出《帽子工厂》、《狗头军师张》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优秀表演奖。
1978年创作相声《四人帮办报》、《解剖》、《两张照片》《非砸不可》分别在全国、全军评选中获奖。
1980年全国曲艺短篇作品评选,相声《帽子工厂》获一等奖,部队荣立二等功。
1983年在长春市评选全国十大笑星,被评为十大笑星之一。
1992年创作相声小品《追溯》参加中国建设杯相声新作名家邀请赛特别荣誉奖。
1994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曲艺荟萃获伯乐奖。
199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出《追溯》获牡丹奖。
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发表五十余篇。相声《昨天》英文版在国外发表。相声《帽子工厂》、小品《语言医生》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合著《常氏相声选》。
历年来多次参加评委工作。多次举办相声培训班,曾去过北京大学、北方曲艺学校授课。培训军内外大批专业和业余演员与作者。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奥地利、瑞士、朝鲜、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参观访问。
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
1951年拜相声老一辈马三立先生为师。我的授业徒弟有:赵福玉、牛群、包长春(北京)、杨鲁平(南京)、杨子春(广州)。



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1973年创作演出相声处女作《尊师爱徒》参加天津市优秀节目会演。后投师马季门下,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并与刘伟搭档,活跃于津、京舞台。先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后到中国广播艺术团至今。他和刘伟演出的代表作有《虎年谈虎》、《猫耳洞与特区》、《八戒贬悟空》等;1988年以后和牛群搭档,每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他们合作演出的《灭鼠轶事》《亚运之最》、《拍卖》、《办晚会》、《最差先生》、《明天会更好》、《坐享其成》等相声,多次获奖,在广大观众里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冯巩还多次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在其中担任主角并获得好评。如《那五》、《业余警察》、《站直了,别趴下》、《狂吻俄罗斯》等。 1988年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连星海杯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在电影《站直了,别趴下》扮演主角作家高文获得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还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学会奖。在《埋伏》中扮演主角获得第17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奖。1997年12月荣获“中国文联”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冯巩不仅创作表演了近百段相声,而且广泛涉及电视小品、电视剧和电影,并在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电视演员。冯巩已连续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深受海内外电视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在演艺圈中,人们评价冯巩多为一个字:善。冯巩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近年来他除了演艺工作,还身兼全国青联常委一职,社会活动很多。但所 有这些都没有影响他的主业--相声表演。从 1986 年到1997年,冯巩连续 12 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这在所有演员中绝无仅有;他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相声有 6 次获春节晚会 节目评选一等奖,一次二等奖;1988年在大连,冯巩喜获第二届中国电视相声大奖赛捧哏第一名;1988年在武汉,冯巩获首届十佳电视演员大奖;1992年底在北京,冯巩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第四届学会奖;1993年在广州,冯巩获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95年在北京,冯巩获中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作为对冯巩艺术成就的肯定,他当选过广电部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近年来,冯巩在从事相声艺术表演与研究的同时,挤出时间参与了部分影视作品的拍摄,并获得好评。《那五》、《站直了,别趴下》、 《埋伏》等,都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中《埋伏》被定为1996年全国重点影片,他本人因在《埋伏》中饰演男主角而获今年金鸡、百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冯巩很忙,但他从不忘充实自己,十分注意学习党在新时期的“文艺思想”。虽然工作负担很重,他还是坚持订阅报刊杂志,从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他还坚持不懈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继中文专业和影视编导本科专业毕业后,他又在继续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努力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对艺术的领悟力与对党的文艺路线的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在创作上。把党需要的与人民喜欢的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冯巩所创作的节目,既不媚俗,又不概念化,总是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起到树正气、悦民心的作用。为参加今年“五一”大庆“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出,他与牛群精心准备,潜心创作,深入追踪采访被江总书记誉为第二代铁人的王启民同志,其创作的《共同举杯》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尽管冯巩有比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但是,他从不把“高调”放在口头上,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曾动情地说过一句由衷之言: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目标,我要让党满意让人民高兴。
冯巩在相声里是个机智而幽默的形象,在电影里多是善良的形象,由此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艺术界个别人,时有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使一些人对演员有一种习惯的看法:台上教育别人,台下需被别人教育。其实,艺术界的多数人表现还是好的,冯巩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冯巩是个孝子,也是个贤婿。他常说一句话:“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 能爱谁呀!”在父亲肾衰病重期间,他把年近八旬的父母接到北京,千方 百计请名医日夜看护、精心照料,伴随父亲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母亲在天 津居住,冯巩几乎每隔10天就跑天津一次,以尽孝心。不仅如此,对岳父 岳母,冯巩同样孝敬。10年前,他把岳父母接到北京,与全家合住狭小的 两居室,三代人和睦相处,颐享天年。熟悉的人都说:“冯巩真是个大孝 子。” 冯巩是个演员,却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在任何地方,遇到请他签名、 照相的年轻人,他再累也不让观众失望;在生活上,他也从来不给组织添 麻烦,在 1980 年至1990年间他没有自己的住房,是在单位办公室里度过 的。团里排练厅旁临时用木板隔开的一间房,就是冯巩的家。夏天西晒, 当时 3岁的儿子身上长满痱子;冬天北风呼啸,黑灯瞎火,静得吓人,冯 巩又时常去演出,他的妻子搂着孩子有时通宵都睡不着。但冯巩从没向领 导诉说过困难,直到 1991 年团里分了他一套住房,分房领导握着他的手 说:“感谢你,你是咱们团里这么多年来没提住房困难的人。” 冯巩聪明机智,为人却十分厚道,重情义。同事赵保乐在外地演出时 突患甲肝,转氨酶比正常人高几倍,浑身发黄。冯巩裹着件军大衣在病床 前陪了 3 天,医生发现后提醒他可能被传染上,冯巩却说:“异地他乡, 我住在旁边,他心里踏实。”中央电视台导演张扬早年住在一间 9 平方米 的小平房,父母从东北来京,住的院子里没有下水道,生活不便,冯巩和 牛振华一起硬是在院里帮助挖了一条几十米长的下水道沟,街坊邻居深受 感动,纷纷赶来帮忙; 1992 年的一天,刚搬进楼房的冯巩遇到隔壁邻居 突然发急病,虽然素不相识,他二话没说,连夜把病人送进医院,挂号、 找医生、一通忙活。在文艺界还存在某些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的今天,他 却宽以待人,广交朋友,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荐人才,牛群、牛振华、赵本 山、吴琼等许多知名演员当初都经过他的大力举荐。大概正是缘于冯巩忠 厚的为人,他的朋友在各行各业都有,大家信服他,尊重他。 冯巩曾对朋友们说过:我是老百姓捧起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做让老百 姓高兴的事。
冯巩对艺术的爱、对同志的爱不仅表现在对家人、朋友和熟人身上,更可贵的是他的爱心已经升华成一种公益精神,不计得失地奉献给了整个社会。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是在国家体委领导下的为全民体育事业捐集资金的组织。中国明星足球队是为基金会募集资金的重要团体,冯巩是创始人之一,作为副领队,除担负组织协调工作外,他和其他同志一起,转战各 地,驰骋球场,分文不取,无私奉献。几年来,已为体育基金会集资金 1000多万元人民币。 从 1984 年那“难忘的17天”到新疆慰问某基地的科研人员开始,冯巩参加了无数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演出活动。延安、长征路、江西、西藏、宁夏、贵州、河北、海南等老少边穷的地区……都留下过冯巩幽默风趣的笑声。逢年过节,他都参加义务演出,单是“六一”为儿童义演就不下几十场,还有社会福利、赈灾、重大节日等等的义演公演。参加这样 的演出,冯巩总是精神十足,他知道自己是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他说:“ 只要观众需要,我随叫随到。” 1991 年5 月,冯巩接到参加中央艺术团赴西藏演出的任务,这是一次 高规格的慰问活动,艺术团演员都是一流的艺术家。不巧那阵冯巩父亲病危入院,儿子发高烧,他连续几天又忙工作,又忙照顾病人,自己病了, 低烧未退。但他非常珍惜这次演出,当牛群劝他放弃时,他说:“我还没 给西藏观众演出过呢,一定要去。”高原的气候,一下使冯巩的体温“窜 升”到 39.5`C。并且 9天高烧不退,当从高烧迷糊中刚一清醒过来,冯巩打听的头一件事就是演出安排情况,知道领导已决定不让他演出了的消息后,他不顾身体虚弱,还发着烧,去向领导请战,“我来西藏演出,光在院养着,我没脸向西藏观众交待呀,我不怕有什么后遗症,1985上山前线慰问,我连遗书都写好留下了……”他的真诚感动了领导,他终于在两位大夫的监护下,带着氧气瓶来到演出地点。该他上场时,他拔掉吸氧管,满脸笑容,精神抖擞地和牛群合说了《朋友,欢迎您》,又加 演了一段《西藏,您好》,前后演了17分钟,退向后台时,医生一试他脉时,只有三十几下!好险啊! 冯巩所在的中国广播艺术团有 500 多人,作为观众喜爱的演员,冯巩 时刻为团里着想,有演出积极去,没演出为团里创收积极主动想办法。同 时也为团里的改革出谋划策,为和中央电视台等兄弟单位共同办好《艺苑景线》栏目,冯巩下了大力气,搭班子、拉赞助、搞协调。最初的 3 个 月,冯巩组织几个哥们儿,在北京玉渊潭公园里租了两间房,没黑没夜地 干,没要国家一分钱,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项改革。但节目出来后,冯 巩却坚决不打自己的名字。以至今日,人们都不知道冯巩是《艺苑风景线》 的最初的总策划人。冯巩积极投身青联工作和青年事业。作为全国青联常委和中直机关青联副主席,冯巩还是全国各级青联组织中唯一一个兼职的秘书长。他与中 直青联的专职干部们紧密团结,开展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动,为中直机关 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直机关“十杰”青年的评选,“颐中青年奖励基金”、“金芙蓉青年奖励基金”的设立,“金芙蓉青年奖励基金”,“天天一小时跨世纪青年读书计划”的实施,“百名优秀青年干 部、优秀青年专业技术工作者、优秀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的表彰……这一 项又一项的活动无一不是在冯巩的参与、组织下开展起来的,他充分利用自已的社会声望与号召力,四处奔走,勤奋工作,真正当好秘书长,被中 直机关的领导称为是“称职的青联干部”,他担任青联秘书长的方式被团 中央领导誉为是“一种有益于青联事业发展的好形式”。 此外,冯巩从1996 年起,资助一个林业大学贫困学生 4 年的读书费 用;在海南扶贫演出时,正赶上刮台风,他当场为受灾群众捐献了 1 万元人民币。诸如此类的事,冯巩却从不张扬。冯巩说:我不能利用社会给我的名誉地位去获取个人名利,而要把我的艺术实实在在地回报社会、奉献人民。
演贫嘴张大民——冯巩戏言“四明治”平凡人生
冯巩,其实早在80年代就已“触电”,而且成绩蛮不错。他主演的6集电视剧《那五》被评为全国首届电影厂家电视剧一等奖,接着因在电影《站直了,别趴下》中成功扮演了高作家获第16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奖,他主演的电影《埋伏》获第17届金鸡奖特别奖,个人获最佳男演员提名奖。在《没事儿偷着乐》中冯巩扮演了一个天津的普通老百姓“贫嘴张大民”的形象,凭着对这一活灵活现的表演,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的贵冠。拿了这么多大奖,并非是“一不留神”的事,冯巩靠的是扎实的生活积累。
冯巩因为生不逢时,加上是军阀冯国璋的重孙,冯巩自小就是个苦孩子。 在天津大杂院里土生土长的冯巩,11岁就知道给家里打家具,现在他姐姐还用着当年他做的家具。文革的时候,他就跟妈妈、姥姥挤在一间12平米的小屋里过日子。对大杂院的生活,冯巩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他读到刘恒的中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激动不已,觉得平民“张大民”很像自己,把张大民搬上银幕一定是个可爱的人物,于是在还没找到投资方的情况下,自己出钱买下了小说的电影版权。《没事儿偷着乐》将故事背景搬到了天津,小说里的北京话也改成了天津话,无疑是为冯巩量身定做的。对此,冯巩的解释是“北京人‘贫’不过天津人,所谓‘京油子,卫嘴子’以前从没用过方言表演,哪怕在相声里也没用过,这次用天津话把天津人的风貌表现出来,算是如愿了。” 冯巩扮演的男主角张大民嘴贫心善,面对生活的无奈和尴尬没有颓废,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用特有的机智和幽默化解生活中的酸楚,构筑着幸福的生活。冯巩偏爱这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喜欢他“不给别人找麻烦”的善良和幽默。从平民堆儿里出来的冯巩熟悉这样的小人物,“我们院儿里就有这样的人,我闭上眼满脑子都是张大民、李大民……张大民就在我的血液里,我用不着塑造。” “张大民上有老,下有小,他夹在中间是‘三明治’,我跟他一样,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比他多了一个社会,我是‘四明治’。”冯巩自言也是平民一个,也有分房、子女等苦恼,只不过他的工作是让人“乐”而已,人家一乐, 他就觉得欣慰。年过40的冯巩从天津大杂院的苦孩子,到上山下乡,后来说相声,当演员,上大学,成名成家,一直谨记着母亲的一句话:平平淡淡做个老百姓最好。冯巩骨子里的这种平民意识,也许是他成功塑造小人物“张大民”的思想基础吧。
中国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首都10家新闻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细心的人们发现,青年相声演员冯巩名列第三,当选“十杰”。冯巩入选全国“十杰”青年,对演艺界无疑送来了一股新风,增添了殊荣。冯巩作为演艺界中的一员,以其精湛的演技,良好的品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成为当代青年人的楷模。当记者打电话给冯巩时,一是祝贺,二是采访。冯巩笑着说:“贤弟,正想你呢!当选‘十杰’青年,我心里压力可大了。要说对这份荣誉,应这么看:累是大伙儿受的,荣誉给我一人得了,我这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往后得更加努力地干工作,别辜负了大家伙的期望。”我问冯巩:“入选‘十杰’,你有心理准备吗?”他说:“几乎没有,我寻思我这条件入选不了,还得再努力努力才行。” 入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人物,都有不凡的业绩,冯巩的业绩不光在舞台上,他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中,都是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勇于开拓,作风严谨的人,堪称中国演艺界的优秀代表。
冯巩已连续1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深受海内外电视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1968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本名任军,自幼患有小儿多动症。
198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长沙市砚瓦池小学,并考入长沙市第一中学。
1986年勉强高中毕业。
1991年毕业于湖南师大音乐系。
1991年至199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80305部队政治部演出队工作。多次获奖。 
1993年复原回长沙市,应聘于长沙人民广播电台(星沙之声)
1994年自动解聘,在家待业。
1995年11月开始与奇志合作说相声。
1997年获湖南省相声电视大赛二等奖。
1998年首次参加全国牡丹相声大赛并意外获一等奖。
1999年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最佳节目二等奖。
2000年获中国相声牡丹奖。



常连安,北京人,满族正白旗,生于一八九九年,于一九六六年九月逝世。

常连安七岁丧父,八岁学京戏,卖给戏霸,爱尽折磨。十四岁进富连成科班,萧长华老师给取名叫常连安。学了二年老生,因倒呛,失业回家。十九岁学变戏法,曾到张家口、石家庄、天津“三不管”撂地卖艺为生。有了宝堃,自幼聪明,边学戏法边学相声,父子正式改说相声。

一九五一年,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他临危前,写下苦难经历,遗嘱最后写着:“……我们要把新旧社会比一比,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看了想一想,对新社会应尽些什么责任?怎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

代表节目有:《山东斗法》、《山中奇兽》、《文昭关》等。



中国广播艺术团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曲艺学会理事。1978年进入天津市曲艺团,从事专业相声表演。受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郭荣启、常宝霆、白全福等悉心培养。后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为师。86年,从天津曲艺团调到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93年底开始和姜昆合作,表演相声《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和《送你一支歌》、《合家欢》、《踩脚》等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戴志诚的表演有朝气、有功底,善于唱歌,他的嗓音可以和国内著名的歌星比美。他曾多次赴美演出,在旅美华人中有一定影响。

1986年获首届全国电视相声邀请赛“优秀表演奖”;
1987年获“泰山杯”全国青年相声演员大奖赛“金奖”;
199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员奖”;
2000年获“中国慈善大使”光荣称号;
在96年、97年、2000年、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多次获奖。



高英培同志生于1928年12月9日,山东惠民县高家庄人。1948年,高英培同志拜赵佩茹先生为师。满师后,先后与任明启、常宝霖合作演出,老艺人周德山、吉评三等都给他捧过哏。后入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与范振钰合作,成为相声界的一对黄金搭档“高范”。代表作品有《钓鱼》、《前线日记》等。文革期间,高英培同志被含冤下放到工厂劳动改造,工作之余仍时时为工人师傅演出,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为高英培同志落实了政策,与范振钰一起调入全总文工团。从此,高英培同志焕发了艺术青春,与王鸣录、范振钰合作,创作、表演了《跟谁对着干》、《不正之风》、《教训》、《皆大欢喜》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晚年又同弟子孟凡贵一起推出了相声《渴望51集》、《假酒》、《孝子》、《宠物》、《进城》等一批新作。他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也为全总文工团在首都文艺舞台上争得了荣誉,提高了全总文工团的知名度。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市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2002年2月14日21时1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4岁。



1929年生于北京。幼年家贫,13岁到天津一家药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很爱听常宝堃、赵佩茹的相声,成了一个“小蘑菇”迷。后来,他拜常宝堃为师,开始了艺术生涯。40年代初,师爷常连安将他带到北京启明茶社。出师后,苏文茂在京津等地演出。
解放后,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等人合作。他有较高的造诣,擅长说,吐字清楚,语言明晰,节奏鲜明。表演时温文而雅,以“文哏”见长。
演出的代表作品有:《文章会》、《批三国》、《论捧逗》、《汾河湾》等传统节目,他创作的《大办喜事》、《美名远扬》、《得寸进尺》、《废品翻身记》等段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戏剧与科学》,《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前》,《酒令》,《红楼百科》。



范振钰,1927年生于天津。1950年拜班德贵为师,专事捧哏。出师后,加入天津和平区曲艺。十年动乱,在工厂烧锅炉。“四人帮”垮台后重返舞台。1979年与高英培一起调入全总文工团。
范振钰捧哏,善于揣摩故事情节,研究人物心理,捧得稳、准,严丝合缝,恰到好处。高英培与范振钰合作40余年,配合默契,珠连碧合,他们创作和表演的主要节目有:《钓鱼》、《跟谁对着干》、《不正之 风》、《教训》、《皆大欢喜》、《一对沙发》、《大家研究》 等。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邓小林1959年出身于四川重庆一个科技翻译知识分子家庭。比他小两岁的师弟白桦的爸妈 也是科技翻译,工作对象是军事。这两个并非出身于文艺世家的子弟,其表演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和档次实属不易。 邓小林1981年开始学相声。谈及当时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他喜欢相声,尤其喜欢侯宝林、马季、姜昆等人的相声,想在相声不太发达、地方方言比较浓厚、专职相声演员很难站住脚的大西南创造一方天地。1986年遇上了白桦,两人一搭档,就被观众承认了。他们俩在重庆曲艺团自编、自导、自演相声,并经常上山下乡演出,靠天赋和勤奋,热情和自信,终于在相声难以生存的山城以至四川和大西南扎下了根。1988年,他们录制了一个段子被四川省推荐中国广播说唱团主办的一个晚会,内容是表现海峡两岸人民节日欢聚的。到北京表演之后,中国广播说唱团就希望他们留下来“重点培养”,于是他俩就做了姜昆
的弟子,团里的合同演员。在“情系天涯”慰问出国人员晚会上,他俩说的《祝愿歌》,因既说又唱、嗓音特好、形式新颖、一下叫响。
他俩的代表作是《学唱》。在这个段子中,他们学唱郭兰英、李谷
一、马玉涛、殷秀梅、才旦卓玛等十几位女歌唱家的声调去唱歌,简直到了唯妙唯肖、以 假乱真的程度。能够反映他俩基本功的段子是《报菜名》。他们一改过去的表演方式,改为两人一起说,这就加大了整个段子的难度。俗话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邓小林说,为说好这
个段子,他俩用了整整五年!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殷文硕原名殷昊,北京人,回族,生于1943年12月,1993年去世。

殷文硕六十年代曾向刘宝瑞学习相声表演,1970年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工团任相声演员兼创作员。自1978年以来,他致力于挖掘整理单口相声的工作,到1982年底,他搜集到刘宝瑞单口相声一百多段,其它传统相声近百段,并整理出<<相声师承关系总表>>和<<传统相声总目>>。

1984年初,他整理的<<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四十万字,受到读者和曲艺界好评.他整理的<<相声师承关系总表>>,是经过亲自寻访,认真考证,详细记录,把相声界语焉不详的历代师承渊源整理清楚了,包括自清末相声诞生至八十年代初,师承八代,传艺八百多人,对其中的五百九十人的生平,别名,艺术特色等,都作了简要注解,为相声艺术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1989年以后,殷文硕开始表演单口相声。1990年7月,在辽宁电视台录制了<<君臣斗>>,此外,还在北京电视台录制了<<殷文硕单口相声欣赏晚会>>,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国际音像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录制出版了<<单口相声集锦>>,<<笑话集锦>>等录音带,录像带三十多盘。

1984年开始,殷文硕在新疆大学中文系开设了曲艺理论课,并任兼职讲师,写出了<<曲艺概论>>,<<曲艺的美学价值>>等约三十万字的教材。1989年又成为新疆大学的客座教授,发表了<<新疆曲艺纵横谈>>,<<新疆相声的传入>>等论文。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张寿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并能结合自己的条件,独辟蹊径,大胆创造,终于在相声艺术方面获得卓越的成就。
张寿臣先生一八九九年即光绪二十五年,一月十九日(农历戊戌腊月十八日)出生于北京西交民巷小四眼井。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正式以说相声为业。十二岁正式拜焦德海为师。十五岁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明地。
为时不久,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话谓之"倒人缘儿"。只能自己单干。
张寿臣对部分传统节目进行加工,创作修改了许多"文字哏"的相声如《写对子》、《文章会》。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一些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后来创作相声《揣骨相》、《哏政部》及评书《丁汝昌破倭寇》等有较高思想内容的节目积累了素材。
二十七岁专事逗哏,与陶湘如搭伴,从此立足于天津,走向艺术的兴旺时期。在些期间,改编了大量的传统节目,对《文章会》、《倭瓜镖》、《大相面》、《八扇屏》、《对对子》、《全德报》、 《老老年》、《训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删工作。另外,创作了讽刺卖国贼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三节会》、《百家姓》、《窝头论》、《地理图》等新节目, 取得了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
一九五三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
一九六零年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化会与全体代 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 理事。
一九六三年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
一九六五年当选为第四届天津政协委员。
一九七零年病故于天津。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马季,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著名相声大师,表演艺术家,马季是相声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发展侯派,且侯派桃李满天下,他创出了自己创作的道路,为大多数相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供献。

马季原名马树槐。河北省宝坻县黄庄村人。1940年至1947年,先后曾在北平西城黄城根小学、西城扶轮学校、志成中学、平民中学学习。1947年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学徒,直至1949年。1950年在培德中学读书。1951年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1956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常务理事,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

1956年7月在唐山市作了第一次演出,演出相声《都不怨谁》、《对春联》。他的处女作是1956年写的《打篮球》。此后,除演出一些传统相声及别人创作的相声段子外,他共创作了相声一百多个,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出版相声选《登山英雄赞》、相声《打电话》、《画像》及《新桃花源记》等先后拍成电影。相声代表作有《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登山英雄赞》、《画像》、《新桃花源记》、《女队长》、《白骨精现行记》、《舞台风雷》、《五官争功》等。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陈寒柏,1957年9月出生,民盟盟员,辽宁大连市工人文化宫文艺科副科长。
自1995年以来,他与搭档王敏合作,在全国相声大赛中频频获奖。1998年至199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大连市政协委员。代表作有《希望》、《求学心切》、《说说心里话》等。师承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现为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冯宝华:(1922/7-2004/5)北京人。原名冯振声。其父冯书田是民间戏法艺人。自幼酷爱相声艺术,十三岁学相声,师承马桂元。后其师病故,他随马德禄及老艺人尹凤岐学艺,边学习边实践演出。自1937年后,在沈阳、哈尔滨、牡丹江、徐州等地献艺。1954年进入天津市和平区相声队,任工会主席,与班德贵共为相声队队长。1956年毕业于天津市文艺工会业校。1959年同于宝林一起调入河北省曲艺队任工会主席,后改曲艺学校任教。1961年调入天津市南开区相声队,为魏文亮捧哏。1980年调入天津市实验曲艺团,后退休。晚年在民营团体众友相声团为尹笑声捧哏。他改编的相声《小型话剧》在天津市首届曲艺会演中获一等奖。他的表演捧逗皆精。逗哏以贯口、腿子活为佳,捧哏捧得严实、不夺戏、不抢活,擅现挂。1997年为录制传统相声资料,和于宝林录制了《铡美案》、《卖布头》、《渭水河》,和高笑林录制了《滑油山》、《粥挑子》、《哭当票》,和魏文华录制了《捉放曹》,和田立禾、佟手本录制了《翻四辈》等。2004年5月31日晚23时,因癌症晚期不治,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李金斗,北京市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 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相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他十三岁坐科学习相声艺术,深得前辈王长友、谭伯儒等相声艺术家的真传,出科后,又拜相声名家赵振铎先生为师。李金斗博采广收各相声名家的表演艺术特长,集北京的清雅,天津的火爆,东北的粗犷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的艺术风格。他把说、学、逗、唱巧妙的结合起来,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相声的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相声表演之中,从而达到了帅、卖、脆、快。李金斗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并讲授相声表演艺术,在国内重大相声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全国新曲目比赛,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第一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获逗哏一等奖。1990年第二届禹王亭杯相声电视汇演,获笑星金奖。1990年铜陵杯相声评比优秀奖。1995年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获"侯宝林金像奖",并被评选为全国当代最受观众欢迎的八大相声演员之一。李金斗一出场,观众能立刻感到轻松、明快,他台风潇洒,表演生动细腻,魅力无穷,是一个具有全面才能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中国传统相声合集》[MP3]

北京市人,1932年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相声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出身于相声世家,家学渊源。祖父钟子良是清末民初"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

相声《八大改行》、《卖五器》、《都门纪略》的作者。 父亲陈子贞是20-40年代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有唱片《牛头轿》、《粥挑子》、《反正话》、《颠倒话》传留后世。自幼受家庭熏陶,后拜谭伯儒先生为师,为入室弟子,深得教益。又在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深造。曾创作、改编、整理并发表过现实,传统单口、对口、三人相声、化妆相 声、相声剧和相声理论文章50余段(篇)。

自1983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中国和外国留学生讲授中国曲艺课相声课程。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讲学。与李金斗共出相声专辑盒带6盘,共收录大小节目39段。个人单口相声专辑一盒。曾先后获得: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表演和创作一等奖。1986年全国新曲目比赛表演一等奖。1986年第一届全国电视大奖奖赛 捧哏二等奖。 1989年第二届禹婷杯相声电视汇演笑星金奖。1990年铜陵杯相声评比优秀奖。1995年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 奖"电视相声大赛,获"对相声艺术做出杰出贡献奖"。

他继承了"清门"相声的文雅和专业相声的火爆,他技术全面能捧能逗,并擅长单口相声。口齿清脆,嗓音宏亮,能说能唱,台风正,语言生动,干净俐落,有46年舞台实践经验。与李金斗长期合作,配合默契,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被称为相声界的合作典范,黄金搭档。

相关链接:
《百年经典相声全收集》
大学视频教程 No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