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绳在一一分析了八大社会阶层后,归结出中国当前阶层结构的几个特点,即80%以上的工农大众处于社会中下层(64.8%)和社会下层(17.9%),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中间阶层比重太小,上等阶层中的不少人财富和权力的获得渠道不透明,阶层之间在财富、权力、声望方面有错位现象(如官员的权力地位高而财富地位低,企业主的财富地位高而声望地位低,这就可能导致官员和企业主在权力和财富上互通有无)。平心而论,这几点结论我们早已非常熟悉,而作者此前对八大社会阶层的考察也多半给人"至今已觉不新鲜"之感,但我们显然不能以此来忽视本书的价值,因其价值主要不在这里,而在对问题根源的揭示和解决之道的提示本身。
杨继绳认为,社会分层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不平等,而绝对的社会平等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区分哪些不平等是合理的,哪些不平等是不合理的。人们不能得到完全平等,但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方法制造新的不平等。当前的社会不公实质是对改革代价的承担和对改革收益的分享不对称。改革中获益最大的是各级掌权者及其亲属朋友,获益最小的是工人和农民,但对改革成本和风险的支付方面后者却远大于前者。
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后,某些既得利益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扼守新生阶层向上流动的通道,或阻挠改革继续深入,或使改革朝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企图使制度始终保持对他们有利的状态,这就造成了制度性社会不公。破除制度性不公的不二法门就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义则是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使得新出现的社会角色有自己的合法位置和利益保障,有向上流动的均等机会。其实这也就是孙立平所说的培育一种相对平衡的多元的社会结构,使得利益各方能够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平等博弈。
再度平心而论,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是"卑之无甚高论",实际上比这更"激进"的主张我们不是没有听过。但今日中国的一大尴尬就是"理论超前",以至理论兀自后浪推前浪,现实却鲜有丝毫改变。
处在这样一种局面之下,重复真理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因为即便是如此浅显的真理也并非随处可见的。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分层的理论和分层标准
第二章 身份社会——中国改革前的社会分层
第三章 决定分层因素的变动
第四章 财富地位分层
第五章 权力地位分层
第六章 声望地位分层
第七章 他们的苦难在于队伍太庞大——农民
第八章 改革阵痛的承受者——工人
第九章 城乡过渡阶层——流动民工
第十章 历史的回归者——私有企业主
第十一章 忧愤深广的阶层——知识分子
第十二章 忍辱负重的阶层——官员
第十三章 他们还背着历史“黑锅”——当代新买办
第十四章 社会有害群体
第十五章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一个综合体
第十六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第十七章 阶级意识和阶级冲突
第十八章 愿各阶层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