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
作 者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它涵盖了新闻和舆论、政治话语和叙事、社会交往 和个人心理等多个领域。本书指出,公域与私域不能看作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 证私人领域的一定的自主性。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可能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为此,对这种最具参与性的传 播媒介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作者简介
胡 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评为“10年影响中国互联网的100人”之一。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包括《网络为王》《黑 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另类空间》等,译作包括《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其中《网络 为王》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数字化生存》是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编辑推荐
作进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作者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和对中国社会未来命运的高度关注。——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 者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本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尤其是促进并不发达的 公共领域的成长,可能具有唯一重要性。当初互联网发轫之时,西方不少学者和技术专家作就了相关预言,但是基于中国的特殊政治与媒介环境,在互联网利弊互见 十多年之后,作者持论的理性色彩浓重而鲜明。——展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教授
作者强调数学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 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很大的互动力量,两者是相互用用的。论文据此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有相 当强的张力,既具有灵感式的亮点,又具有极强的思辨力量。——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作者为我们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考虑到高科技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共有媒体的扩张潜力,我们有理由认为,对公域和私域的这一新观察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景跃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历 史上的哲人怎样划分私领域?如何对待公共领域?作者用了大量力气研究历史上的公私理论,从古代到当代,从黑格尔到葛兰西、哈贝马斯、阿伦特……各自的态度 和理论都得到了清楚的梳理。这份梳理具有新意,在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如此清晰严密的探究还较少。——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
简介引用自当当网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现实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信息社会理论
二、网络政治学
三、新媒体理论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一章 公私之辨
第一节 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
第二节 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
第三节 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
第五节 重思公与私
第二章 共有媒体
第一节 电控空间
一、场所的变幻不居
二、在场和缺场
第二节 共有媒体
一、互联网的媒体特性
二、共有媒体
第三节 共有媒体的种类
一、电子邮件列表
二、讨论组
三、聊天
四、博客
五、播客
六、维基系统
七、社会性软件与虚拟社区
八、协同出版
九、XML联合
十、对等传播
十一、视频分享
十二、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第四节 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新闻组织
二、新闻记者
三、新闻产品
四、新闻受众
第三章 共有媒体中的个人表达
第一节 网上的自我
一、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
二、认同的多重性
三、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
四、真实的自我?
第二节 裸露的人群
一、比特城里的陌生人
二、自恋的文化
三、获取看客的注意力
四、迷失在人群中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隐私
一、从敞视、单视到全视
二、三种隐私权
三、隐私的概念
第四节 重建隐私
一、没有秘密的社会
二、生活在暗影中
第四章 共有媒体中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第一节 公共领域理论对新媒体的适用性
一、会场的衰落
二、从原子公共领域到比特公共领域
第二节 网络讨论的参与者
一、统计学肖像
二、发言者和潜水者
第三节 网络讨论的代表性
一、网络讨论者能否代表公众
二、网络讨论的话题是否符合公众兴趣
第四节 网络讨论的品质
一、匿名
二、责任感
三、平等性
四、男性主导的文化
五、话语方式
第五章 共有媒体对公私边界的重构
第一节 两个平行的过程
一、公共空间的私人化
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
第二节 共有媒体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一、博客的双重特性
二、公私混杂的网络环境
三、矛盾的组合
第三节 生产者与消费者合
一、产消合一者
二、内容经济学
三、参与式新闻
四、观众进场了
第四节 实现公共领域的理想
一、营造社区归属感
二、灵活决定匿名政策
三、保持平等
四、鼓励慎议
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
第六章 中国语境下的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 公私领域与中国社会
一、近现代中国私域与公域的分化
二、“伟大让位于魅力”
三、建设中国的公共领域
第二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 网络“舆论场”的兴起
第四节 博客在中国
第五节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管制
第六节 互联网改变中国?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