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风险投资学视频教程 姚凤阁34讲 哈工大 《资本论》扫描版[PDF]-简介及下载-社科,政治
首页| 如何下载(?) | 网站地图
大学视频教程网logo点击查看更多 大学视频教程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 大学视频教程网社科政治 → 《资本论》扫描版[PDF]

《资本论》扫描版[PDF]

大学视频教程,璇璇视频教程
资料录入:侠小侠

更新时间:2009-04-26 11:35:00

文件大小:129 MB

语言要求:中文

资料类型:电子书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资本论》扫描版[PDF]


马 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 门,以及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 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 古希腊哲学,是马克思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马克思早年受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训练,熟悉西方古典诗歌和哲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 鲁哲学本质的比较。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三段论”式的分析框架(商品流通的“一般形式”C-M-C,以及“高级形式”M-C-M,其中C代表商 品,M代表货币)深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影响。马克思关于机器和奴隶制等的观点也有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痕迹。

尽管马克思 对商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相当关注,他在书中却坚持用客观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法则”,分析其根源,并预测其未来发展。他的目标是揭示资本积累背 后的动力,解释消费、竞争、地租、资本的集中、劳动工资的增长、工作环境的变化、金融系统的运作,以及利润率的递减趋势等诸多经济现象,并分析它们对社会 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商品和价值的定义。商品是供交换用的劳动产品。同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分为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具有客观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商品进行交换时,商品的交 换价值得以体现。马克思否认商品交换价值的主观性,认为不同商品间可以交换,是因为有某种客观的衡量标准来确定不同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批判继承了李嘉图的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衡量不同商品价值量的唯一标准。这里的劳动,指抽象意义上生产商品所付出的人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 动力源于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异化。资本家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劳动者工资,但劳动者在规定工时内所生产商品的实际价值超过了所获的工资。这部分 超出工资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将这部分价值称为“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家垄断了生产资料,劳动者无法独立地进行生产,故只能出售自身劳动力,供 资本家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有不停地榨取劳动力,才能获得发展。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会刻意压低劳动者的 工资,使工资保持在一个仅能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庭)生存、并使人口得以增长的较低水平。新增的劳动人口为资本的再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剥削对象。由于资本 家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势,被强势的企业吞并或击垮。这导致小资产阶级逐渐沦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在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无产 阶级的比例则相应上升。这导致社会最终被割裂为两个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

马克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而不是表现为阶 级矛盾的社会矛盾。“矛盾运动[gegensätzliche Bewegung]的根源是劳动的二重性”,并不单纯表现为劳动与资本,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斗争。马克思借用黑格尔的术语,将这种运动描述为阶级“背 后”更深层次矛盾的体现。这种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样,《资本论》并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计划,而着重构建了关于潜在的社会革 命的爆发条件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产阶级一手创造出了自己的掘墓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创造 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体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另一方面,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降低了商品的交换价值,并导致了利润率的降低。这导致了“生产过剩下的短缺”。 其具体表现是,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因为工资水平较低,无力购买新增的大量商品,导致商品积压,最终导 致经济危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反复发生。该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得到 根本的解决。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它在为消费者提供有用性的同时,又为商品生产者带来利润。由于商业交换本身并不具有必 然受到道德约束,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以及主观的道德价值与客观的经济价值的分离。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 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 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 的利用度。但是,马克思也在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即便人们认识、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能幻想通过改变上层建筑,促成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目录

目 录
(下载全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商品 2、交换过程 3、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4、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 8、工作日

9、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1、协作 12、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3、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5、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6、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1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18、计时工资 19、计件工资 20、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21、简单再生产 2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4、所谓原始积累

25、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序言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的循环 3、商品资本的循环 4、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5、流通时间 6、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7、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9、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10、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11、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12、劳动期间 13、生产时间 14、流通时间

15、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16、可变资本的周转 17、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8、导言 19、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20、简单再生产 21、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序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成本价格和利润 2、利润率 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4、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5、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6、价格变动的影响 7、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9、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11、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12、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3、规律本身 14、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15、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16、商品经营资本 17、商业利润 18、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19、货币经营资本 20、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21、生息资本 22、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2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24、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25、信用和虚拟资本 26、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27、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28、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29、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30、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 31、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续) 32、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I(续完)

33、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34、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35、贵金属和汇兑率

36、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7、导论 38、级差地租:概论 39、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I) 40、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41、级差地租II--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42、级差地租II--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43、级差地租II--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44、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45、绝对地租

46、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47、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48、三位一体的公式 49、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50、竞争的假象 51、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52、阶级
大学视频教程 No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