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
【图书简介】 - 世界名画欣赏: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被誉为全能的天才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最完全的表现者。他不只是画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也是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建筑师,亦具有机械技师、数学家、科学家的身份,可说是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最完全表现的全能型画家。达•芬奇的感触极为敏锐,往往能凝住事物即将飞逝的表情;不只是找到事物表象的迷人美感,同时又不会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观点,能成功地融合科学家的理性与艺术家的感性两种相互矛盾的特质,成就出一幅幅构图精确却又情感自然流露的杰作。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 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 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 《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唐寅画传》 卢寿荣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2月出版
-----读传记有个好处:就是坐卧窗前看古今。
这本《唐寅画传》放在书架上就特别显眼,不过不论是书目、字纸都做得非常精美,有种古色古香的味道。里面还穿插了唐伯虎的书画,可谓图文并茂,我本想在书店蹭着看,不料拿起一阅就难舍放下,虽然有些贵也决然买下。
历史人物,往往都经不起演绎。一旦经过这样那样的重新解读和口头传述到了最后就成了另一个样。唐伯虎这名字估计不知历史的人也晓得,因为他的风流、因为他的画和一段〈唐伯虎点秋香〉的佳话。加上几年前周星驰的无哩头演绎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唐伯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们对他了解都是来自小说渲染和口头文学的传述。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的那样:一方面唐伯虎他非常的有名,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另一方面人们对他的了解不是因为他的才学,更多的是他的风流轶事;我想作者也是基与这点,才想通过这本书把一个真实的唐伯虎,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唐伯虎展示给读者。
唐伯虎的风流是毋庸质疑的,作者也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写了他的趣闻轶事。而且笔调也非常发轻松风趣。其中是这样描写祝枝山和唐伯虎喝酒没带钱这段的“某年某月某日,唐伯虎和祝枝山两兄弟又出游了~~~伯虎看见前面有间新开的酒馆,顿时一把扯住祝枝山道:老祝,这里有家酒店,不知道味道如何,我们进去喝一杯;其实老祝眼睛不好使,鼻子却比谁都厉害,刚才走到半路早已闻到酒香,差点按捺不住狂奔而去。只是有碍老大哥的面子,总是 企图表现的稳重一些,而且还有个重要的原因,他今天身上忘了带钱``````”这样描写就有些调侃的味道。至于祝枝山心里怎么想的,应该是作者按照他的个性分析后描述出来的。这样有个好处就是读起来就不会乏味,书中人物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还有驳了电视《精装四大才子》里文徵明形象时说:哦上帝,非也非也,这位小兄弟,你千万不要信香港那些杂毛编剧,简直不看史书,胡编乱造~~~~~`我横看竖看也不明白郡主怎么会喜欢这根木头,所以说人一老实起来就要倒霉,就算编故事也不编点有趣的;这样幽默风趣的笔调让人忍俊不禁。看到这里你还会把书放下么?
但是书中谈及到唐伯虎的书画和诗词时,语调又变的严肃平和。也许是作者对书画并没有象诗词文学精通,在书画上只是做了简单的描述,而对唐伯虎的诗词却做了比较详细的剖析,在写唐伯虎作《桃花庵歌》的心际就非常的细致,用一种平静的口吻分析了唐伯虎:从考场失意后万念俱灰,对自己中举之事,有时候自嘲,有时候自降一格,都是其郁悒心情所致,与文徵明的绝交的原因。很多人奇怪象唐伯虎这样的青年才俊,怎么会不入仕途,作为才华横溢的才子,他16岁便靠秀才第一尔后乡试又中解元,后来殿试却受到朋友徐经科场舞弊案的牵连和打击,最后结果也如作者第三章标题那样:前程两袖黄金泪;后面作者又列举分析了的很多诗词,把一个苦闷清高压抑痛苦“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村桃树月满天”的江南才子展现给读者。通过这些去感受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唐伯虎。
唐伯虎和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而并非和周文宾合称“江南四大才”这也许要让那些口述文学的人失望。但历史就是历史,并不能加之虚构和演绎。作者也说写这书考据的史料都有依据,并无虚构,但是有剧未必全部真实,因为唐伯是历史的一个标符。全书分为六节,参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编排。一二两节描写唐伯虎的少年青年两个时期,三四两节主要描写应试和落榜 五六描写隐居到老死;全书看完唐伯虎的一生也电影般在眼前闪过直到落幕。
人生如烟云或伤感或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