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祖籍上海,1950年6月12日出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学术专长:儒家、形而上学、先秦哲学、宗教哲学。曾开设课程:宗教哲学、哲学与人生、儒家哲学研究、形而上学、论语解读、哲学英文、西洋哲学史、先秦儒家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学,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国学。由于父母信教的原因,西方的传统从小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先学习了西方哲学。二十三四岁开始学中国的哲学,进入台大哲学研究所,师从方东美先生,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有独特的价值,才真正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40岁以前接触的都是儒家的思想,40岁以后开始专心研究道家思想,50岁以后就研究《易经》。五十岁以后,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重新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在国学经典诠释方面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2006年九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
第1集 孔子(1):学不厌教不倦
孔子的一生其实相当不幸,三岁丧父,家境贫苦,但是他很孝顺,努力上进,虽然念书只能念到十五岁,之后他自己设法请益当时有学问的人,好学的态度,改变了他的一生。孔子认为,人皆有理性,若能善用理性的能力,学习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走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就多了许多有力的条件。
第2集 孔子(2):让学习落实到生活里
孔子没有兄弟姊妹,他专心学习,生活很充实,在过程中,丝毫不觉得单调或寂寞。重要的是,他准备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学习,对孔子而言,学习终究要落实到生活里,进而改善生活,让生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第3集 孔子(3):学好五经六艺
一个人学会五经和六艺之后,便不再是平凡的百姓,而有机会出来作官,因为古代教育不普及,能学会这两方面,就是个人才。孔子是个人才,他学会了五经和六艺,并且学得非常好。
第4集 孔子(4):学习务求透彻
孔子向一位音乐老师学习,他学了一支演奏曲,几天下来,已弹得非常好了,老师要他换一支曲子弹,孔子说,他熟悉了曲子的旋律,却尚未领略演奏的技巧;又过了几天,老师再度要他换一支曲子,孔子回答,他尚未领悟曲子的用意;过一阵子,老师认为可以了,孔子却说,他还没有体会出曲子描写的是谁。最后,等到孔子说出曲子描写的是什么人的时候,老师立刻离开座位,向孔子鞠躬。
第5集 孔子(5):老子用话为孔子送行
孔子问礼于老子,结束之后告辞返国,老子为孔子饯行。老子说:“富贵之家用钱为人送行,仁德之士用话为人送行。”老子送给孔子一段话,教导孔子要收敛自己。
第6集 孔子(6):老子劝孔子消除骄气
孔子是至圣先师,但是他可以向任何人学习。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说,身为君子,生能逢时,出门可以乘马车,如果生不逢时,就像蓬草随风飘。老子还劝孔子,消除身上的骄气、欲望、装饰与妄想,因为这些都是无益的。老子以上这段话真是丰富而高明。
第7集 孔子(7):用心纯正做好每件工作
孔子做过什么行业?以什么维生?孔子二十岁结婚,为了养家活口,他至少做过两件公职,一是收缴田赋、管理仓库,因为表现优异,后来又改为管理牧场。他用心纯正,做该做的事,每件事都做得很好。接近三十岁时,开始当教师。
第8集 孔子(8):正当而庄严的职业
孔子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别人办丧事。古代社会讲究礼仪,最重要的就是丧礼,从人去世到入土为止,共有五十几道手续,一般人无法胜任,孔子成为专家后,很多人都请他帮忙主持丧礼。不管办了多少年,孔子的情感并不因此而麻木,他经常感同身受,与丧家共食,不曾吃饱过。
第9集 孔子(9):教学活泼
曾参跟同学说,父亲打他,他都不跑,一定要让父亲消了气,他才离开。孔子听到了,把曾参叫到面前说:“你这样做不对,你要看他拿的是粗的棍子还是细的棍子。”
第10集 孔子(10):良才亦需学习
子路以勇敢知名,碰到人,一言不和就要决斗。孔子主动要子路来跟他学习,子路回答说:“何必学习?”他自认生下来就是英雄,不需要特别学习就能有贡献。
第11集 孔子(11):鼓励年轻人
孔子有了学问之后,回馈社会,他说,男生满了十五岁,只要来学,他就会教。他特别欣赏谦逊好学的年轻人,因为人的可贵不是只会念书,到社会中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唯有谦逊才能愤发上进。
第12集 孔子(12):自我训练的秘诀
孔子公开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这说出了自我训练的秘诀,一个人希望学习有心得,一定要勤快,不能浪费时间。
第13集 孔子(13):真性情自然流露
孔子情感真挚丰富,上课时谈到历史上的悲剧,很可能就掉下眼泪。学生在“论语”中留下一句话,颇值得玩味,学生说,老师在这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而孔子不哭的时候,多半都会唱歌,自得其乐,若是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心了,他会要人再唱一次。
第14集 孔子(14):孔子的休闲活动
孔子的驾车技术和射箭功夫都非常高明。“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是个假设语气,指,如果一定要与人争,那就射箭吧。孔子射箭时不射巢里休息的鸟,钓鱼时只用一根钓竿,而不用绳子绑着许多鱼钩。
第15集 孔子(15):粗茶淡饭照样快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人多以为孔子是美食主义者,但,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食物不以做得精致为满足;肉类不以切得细巧为满足,因为饮食注重的不止是精致细巧,还要符合卫生与健康。聪明的人当然要懂得节制,有所约束,孔子自己说,他不挑剔,吃粗糙的食物,喝白开水,照样快乐。
16集 孔子(16):绝对不喝醉
喝酒不能避免,但再怎么喝,都不要因为喝酒造成困扰,孔子自己喝酒没有量的限制,但绝对不喝醉。与同乡人饮酒,年长的人离开了,孔子才离开,这代表不论自己具有什么社会地位和成就,仍要敬老尊贤。
第17集 孔子(17):对自己要“约”
如果要孔子送我们一个字,他一定会用“约”这个字,因为,他说过,能自我约束而在言行上有过错的,很少见,所谓言多必失,莽撞冲动容易后悔,其实,唯有懂得约束的人,才能享受生活中正常的休闲。
第18集 孔子(18):不谈论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因为讨论这些事不会有结果,不会增加见识,无助于社会安定。不谈论这件事,也就不浪费时间,才能多吸取有益于人的知识。
第19集 孔子(19):不主动谈的三件事
孔子上课很少主动谈及利,免得学生心存侥幸;他也不谈命,因为英雄人物创造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使命;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但是他并非言必说仁,大部分是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才触及。
第20集 孔子(30):你够杰出了吗?
子贡口才好,但喜欢批评别人,孔子问子贡:“你自己很杰出了吗?若我是你,就没有这么空闲。”孔子的意思是,他连修养自己都来不及,那有时间去管人的好坏。
第20集 孔子(20):最谨慎的三件事
孔子有三件事最为谨慎:斋戒、战争、疾病。孔子饮食谨慎,是基于养生理由,防范疾病。孔子反战,想尽办法要避免战争。古人斋戒是为了祭祀祖先鬼神,这是标准的宗教活动,表示人有原有本,孔子定期祭祀祖先,最注重斋戒。
第21集 孔子(21):不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圣人,也没有人不能透过努力修养而成圣人,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是如何修炼的呢?孔子排除四种毛病:不平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要做到这四不,得经常自我反省,从反面想,看自己有没有错。
第22集 孔子(22):去除忧虑的方法
孔子也有忧虑吗?孔子经常忧虑四件事:德行未好好修养、学问未好好研究、听到该做的事未能及时去做、看到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刻改正。我们若能把焦点放在进德修业上,自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而且也不会去想些其他复杂的事。
第23集 孔子(23):如何调节情绪?
孔子看起来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这三句话代表两种情绪的调节。孔子有自信,又能观察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情绪收放自如,做到恰到好处。
第24集 孔子(24):不错但是不够
子路听到好的道理,总想立刻实践。他很豪爽,愿意把衣服和车子与朋友分享,即使坏了也无所谓。孔子教学生有个秘诀,在称赞之余,他还会提醒学生可以做得更好。孔子就曾经这样引导子路。
第25集 孔子(25):有勇无谋
子路有理想,很勇敢,热爱从政。但人生的事不能光靠勇敢和自信就可应付,有一次他问孔子,如果要派兵出征,会选谁常统帅呢?子路心中想的答案当然是自己。
第26集 孔子(26):根据规范而行
子路维护老师不遗余力。有一次子路指责孔子犯了错,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错了事,让天来厌弃我吧。”孔子自认根据礼的规范而行,他相信自己没有错。在论语中,这是孔子唯一一次发誓。
第27集 孔子(27):所学用于生活中
孔子最初认为颜回是个愚笨的学生,整天与颜回交谈,颜回都没有质疑,孔子留意颜回私下的言语行为,发现他能发挥不少心得,于是打破了先前的判断。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可惜颜回很早就去世了。
第28集 孔子(28):老师一定比学生好?
孔子很了不起,他对子贡说:“我跟你都比不上颜回。”老师一定要比学生好吗?其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弟子总是不如老师,每下愈况,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呢?
第29集 孔子(29):名师出高徒
颜回如此称赞孔子:愈是抬头看,愈觉得崇高;愈深入学,愈觉得难以透彻。他认为,老师无所不在,每一方面都有很好的见解。孔子与颜回相知相惜,溢于言表,能有这样的学生,孔子非常快乐,也充满希望。
第30集 孔子(30):你够杰出了吗?
子贡口才好,但喜欢批评别人,孔子问子贡:“你自己很杰出了吗?若我是你,就没有这么空闲。”孔子的意思是,他连修养自己都来不及,那有时间去管人的好坏。
第31集 孔子(31):不必拘泥盟约
子贡跟孔子出生入死,增长了许多见识。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被胁迫,与一城邦订定盟约,答应不再回到卫国。他们一离开城邦,孔子却命令弟子立刻赶到卫国。子贡问孔子:“难道可以违反盟誓吗?”孔子回答:“一个人被胁迫时订下的盟约,神明是不会听的。”
第32集 孔子(32):不得其门而入
孔子去世后,子贡在鲁国做了大官,别人奉承他:“你比孔子更好。”子贡不敢当,他以房屋的围墙做比喻说:“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大家可以看见室内摆设美好的状况,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是无法看见里面宗庙的宏伟壮观,和连绵房舍的多采多姿。能找到大门的人,很少吧。”子贡知道自己的水准是有限的。
第33集 孔子(33):任重而道远
曾参反应迟钝,但非常用功。年轻的时候不太慎重,年纪大了觉悟到,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宏的气度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直到死才停下自己的脚步。这话正传达出孔子的中心思想,那就是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四次的“仁”。
第34集 孔子(34):三省吾身
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自己没有印证练习吗?曾参从反面来思考自己,反省自己是否没有做好。我们现代人却老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做不好的都是别人所害。
第35集 孔子(35):朽木不可雕
宰我好质疑,但缺乏诚心。有一次宰我白天睡觉,孔子知道了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宰我,有如腐朽的木头,没法用来雕刻。宰我口才好,但光是会讲话是没有用的。
第36集 孔子(36):划地自限
孔子不满意冉有的表现,他说:“冉有不是我的同道,各位同学可以敲着大鼓去批判他。”孔子如此划清界线,是因为他的理想非常清楚。冉有觉得委屈,向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你的人生观,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冉有承认自己懦弱,但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你根本是划地自限。”作官不是一切,人还是应该做到正人君子应有的本份。
第37集 孔子(37):真诚的情感
礼等于白色的衣服,原本没有色彩,有色彩的是内心真诚的情感,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观点。一个人只要真诚,自然就有内在的美,他表现出来时,一定要配合礼仪。光是外表客套,要欺骗谁呢?
第38集 孔子(38):注重德行表现
行有余力才来念书,怎么可能念到书呢?认真做好并不代表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做,自己还是有许多空闲,可以学习。这句话只是强调本末先后。一个人能不能念得好书,牵涉许多因素,但每个人都得注重德行养成。
第39集 孔子(39):如何好学?
孔子以好学自诩,这代表谦虚,他总认为自己学得还不够,也相当清楚自己的目标。他建议一般人,不要把心放在吃和住上面,而要放在学习上面。平日说话要实在,做事要勤快。耶稣也说过,小事情做得好,才能给他做大事情。
第40集 孔子(40):如何成为君子?
人的品德不是一天造成的,人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品德的。想要成为君子,有没有立志才是关键所在,君子立恒志,只有个一目标,走向完美的人格;小人恒立志,志向换来换去,浪费时间而已。
第41集 孔子(41):顺着性格的方向发展
从一个人的过错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属于那一类型。譬如有人急躁,有人温和,有的比较爽朗,有的比较深沉,这些都是先天性质,无所谓好坏,但展现为行动,就会出现偏差;在人际相处上,不同类型的人会有困难。孔子认为对此不必过于悲观,明白了各人的性格,就容易给出建议。
第42集 孔子(42):学习和思考并用
喜欢思考,代表人愿意运用理性去掌握生活经验中的教训,但若没有摊开书本,去了解别人的学习心得或古今中外的各种智慧,则永远只能想一些简单的事。孔子认为这样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第43集 孔子(43):慎于言即走正道
说话是人的本能,生下来到一个时候,自然就会说话。而孔子认为,文学作品读多了,说话才会文雅,恰到好处。要成为君子,说话要尽量谨慎迟钝,行动上则要敏捷有效。
第44集 孔子(44):人人可为师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们可以取法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选择别人的优点学习,看到缺点就警愓自己不要学坏。优点是正面的老师,坏人也可以为师。
第45集 孔子(45):学习要主动
启发是开导与引发。学生想懂而懂不了,要去开导他;学生想要说而说不出,要去引发他,让他知道怎么说才对。孔子认为,学习一定要靠学生主动,学生若不参与,光靠老师,效果很差。再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第46集 孔子(46):效法周公
孔子也有崇拜的偶像,那就是周公。他从小就想效法周公,希望像周公一样,能照顾百姓。等到孔子年纪大了,发现没有什么机会了,所以说:“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很有才华,但许多有才华的人既骄傲又吝啬,这种人的本事完全不能对他人有所贡献。
第47集 孔子(47):堆土成山
人的学习有两方面,一方面不断求知;一方面不断实践,知行要配合起来。孔子说,如果要堆土成山,只要多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们自己停下来的。不论求知或实践,重要的是主动投入的精神。
第48集 孔子(48):以直报怨
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而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有人对我好,我也对人好,这合乎人的常情。至于有人对我不好,我则用真诚而正直的态度回应,不意气用事,也不姑息养奸。
第49集 孔子(49):修己三招
樊迟不是聪明的学生,但是有一天他提了三个问题,孔子听了很高兴。这三个问题是:如何增进德行?如何消除积怨?如何分辨迷惑?
第50集 孔子(50):如何才算孝顺?
父母有事,子女代劳;有好吃的,给父母吃,这样就叫孝顺了吗?还得注意脸色。子女千万不能摆脸色给父母看,要保持和颜悦色。
第51集 孔子(51):犬马之劳
孔子怎么忍心把犬马与父母并列呢?他的意思是强调,子女奉养父母,要好像狗跟马替人服务一样,但是狗跟马绝对不会尊敬人,子女孝养父母时,则一定要尊敬父母,如果不知尊敬,不是与犬马一样吗?
第52集 孔子(52):尽量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就是孝顺,这句话听来简单,其实不然。人吃五谷杂粮,难免偶尔生病,除此之外,子女不论做任何事,都尽量不让父母担心,实在是非常孝顺。
第53集 孔子(53):游必有方
如果出远门,就必须有一定的去处,旅行、工作、游学,只要让父母知道你在那儿就没有问题了。父母不见得要把你留在身边,不让你离开半步。
第54集 孔子(54):记得父母的年纪
父母的年纪,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得,一方面为父母得享高寿而欢喜,一方面为父母日渐老迈而忧虑,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的父母早逝,他一直引以为憾,想孝顺父母却可惜没有机会。有这个机会的人就千万不要错过,以免将来后悔。
第55集 孔子(55):不盲目顺从
服侍父母的时候,发现父母将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并非孔子的思想,亦非儒家思想。“孝经”中也写道,真正孝顺的人,是要能劝父母不做坏事,同时努力替父母弥补过失。儒家思想不主张盲目地顺从。
第56集 孔子(56):孝行人人欣赏
孔子曾说,闵子褰真是孝顺啊,谁都不会质疑他的父母和兄弟赞扬他的话。因为,有很多事实可以做为证据。闵子褰的父亲要赶早后母时,他不愿意,他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寒,母亲一走,我们三个孩子都要孤单了。”
第57集 孔子(57):真诚守丧
孔子回答宰我:“如果你不守那么长的丧,就吃得很好,穿得很好,跟平常过日子一样,你心里安不安?”身为老师,孔子知道,社会上任何伦理规范都是相对的,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内心感受,如果没有这份情感,守丧几年又有何用?
第58集 孔子(58):不能孝顺,何以从政?
有学生问孔子,为何不去作官,孔子回答:“书经上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再推广到政治上去。这就是参与政治,不然,如何才算参与政治呢?”一个国家的政治能够上轨道,绝对从每一个人在家里面尽好本份开始。
第59集 孔子(59):勿使祖上蒙羞
孔子非常肯定大禹,他说,大禹吃得很简单,祭拜祖先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大禹穿得很粗糙,祭祀时穿戴的衣冠,却很华美;大禹住得很简陃,却把全部的力量花在整治水利沟渠上。
第60集 孔子(60):志趣相投
人活在世界上,要过得快乐,就必须有朋友。交朋友首先要注重忠信,其次就是得志趣相投。至于人生理想与自己不同的,就不必互相商量、互相干扰,不必勉强,不要判断,互相尊重即可。
第61集 孔子(61):随时随处可学习
看到负面的行为,正好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堕入相同的情境,进而避开许多不良的作为。学习时,须知道那些事情不屑一作,不应该作,不断学习,不断深思,并身体力行。
第62集 孔子(62):有益的朋友
家人之中,以亲情为重,不能选择,交朋友却可以。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像镜子,能指出你的错误;诚信的朋友,很能够体谅你;和见多识广的朋友在一起,就不会老是谈八卦。
第63集 孔子(63):有害的朋友
装腔作势的人,重视外在评价,喜欢以虚浮遮掩真相;刻意讨好的人,奉承巴结,欺上瞒下;巧言善辩的人,少有真诚的心意。同样的,我们自己也要避免成为这样的损友。
第64集 孔子(64):交友四阶段
交朋友不容易,孔子认为可分四个阶段: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第65集 孔子(65):找到好朋友
孔子说,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做朋友,那就一定要找到狂狷的人做朋友,狂代表进取,具有高尚的理想;狷指的是有所不为的人。
第66集 孔子(66):真诚与委婉
孔子说,朋友有过错,要真诚相告,委婉劝导。儒家思想总是要求人真诚,而在说话时,不能心真口快,硬帮帮的,让人听起来太刺耳了。做到这个地步,朋友若不肯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
第67集 孔子(67):伟大来自长期坚持
你跟别人交往久了,别人还能尊敬你,这就困难了。西方有句话谚语:“仆人眼中,没有伟人。”身边的人相处久了,大概就不会认为你有什么了不起了。明星或公众人物,万方瞩目,他犯了错之后,第一句话便是:“我也是平凡人啊。”这时我们不妨自问,为什么要把他当做很特别的人看待?
第68集 孔子(68):罪恶感与羞耻感
身为基督徒,与神之间有种合约关系,“罪”代表未符合合约的要求,因此西方比较强调,个人面对神的时候,内心觉得有所亏欠,这叫罪恶感。相对于此,中华文化比较强调羞耻感,即活在社会中,言行举止未达到社会要求。
第69集 孔子(69):以文会友
交朋友有许多方式,曾参所说的“以文会友”,文代表艺文活动,属于人的心智经过努力达到的成果,并非单纯的吃喝玩乐。身为人很可贵,可以累积传统,从传统中得到各种智慧启发,让生命突破当下时空的限制。
第70集 孔子(70):有情有义
子路的志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朋友的交情放在个人的财产之上。这话听起来很豪爽,但是要做到不容易,现代社会中,我们顶多遇见半个子路。
第71集 孔子(71):心意胜于礼物
即使收到大礼,孔子也不作揖拜谢,只说:“那就谢谢你了。”然后接过来用。但若是收到祭肉,孔子一定作揖拜谢,非常恭敬地接受,因为那块肉具有宗教意涵。
第72集 孔子(72):死生见真情
朋友过世,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说:“我来负责丧葬吧。”这样的帮忙,多半是雪中送炭。一死一生乃见交情,未经过生死检验,许多交情只是说说而已。
第73集 孔子(73):求仁得仁又何怨
孔子有学问、有能力、有道德,他本来希望出来作官,造福百姓,但如果条件不能配合,何必勉强呢?这种精神和伯夷、叔齐一样。
第74集 孔子(74):何必要有口才?
孔子认为,何必需要口才善巧呢?以伶俐的口才与别人争论,常常引人厌恶。一个人口才好,说起话来很动听,容易取信于人,但是这只是一种策略、技巧,如果没有事实根据或真诚的心意,到头来好像在演讲比赛,那么索性由律师来治国算了。
第75集 孔子(75):什么是直爽?
所谓的“直爽”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你向我借醋,我家里没有,很抱歉,我就无法借你。如果,我怕你怪我,或者我希望博得好名声,私底下向邻居借来,再转借给你,转了个弯,孔子认为是没有必要的。一转弯,动机就复杂了。
第76集 孔子(76):投入职场的言行守则
多听各种言论,有疑惑的放在一边,谨慎地去说自己有信心的,就会减少别人的责怪。多看各种行为,有不妥的放在一边,谨慎去做自己有把握的,就能减少自己的后悔。
第77集 孔子(77):值得别人了解
初出社会,得充实自己,站稳脚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要设法使自己值得别人了解。年纪渐长,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无法提拔人才。
第78集 孔子(78):贫贱是个考验的机会
谁不喜欢有钱、有地位呢?谁又喜欢贫穷和卑微呢?然而孔子说,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他宁可不要。如果不依正当的方式,贫贱落到自己身上,他不逃避。同样是不正当,为何孔子不排斥贫贱,却排斥富贵呢?
第79集 孔子(79):把自己准备好
子贡把老师比喻为一块美玉,是个理想人才,早就准备好要服务人群。然而谁了解孔子这样的人才呢?他是国家社会希望的所在,很可惜周游列国都没有机会,回到鲁国时已垂垂老矣,只能专心从事教育工作,把理想一代代传下去。
第80集 孔子(80):富贵浮云
孔子可以接受平淡的生活,他形容自己,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他有如浮云一般。耶稣也说过,他没有放枕头的地方,这话代表他没有自己的住宅,他到处传教,以天地为家。
第81集 孔子(81):不随便判断
人云亦云,造成社会舆论,未必完全是真实的,有的时候,人在特殊情况下做的某些事,从局外人的观点去判断好坏,这是不容易的。耶稣告诫我们:“不要判断别人,免得你们自己受到判断。”这句话真正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是困难的,每个人都有盲点,容易选择性地去观察。
第82集 孔子(82):文质彬彬
身体和心智都长大了,整个人生的目标和志向还是跟小孩子一样。小人指没有立志的人,一个人没有志向,一生都在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和欲望。儒家的目标是要人成为君子,人性原来并不完美,所以要努力成为君子。
第83集 孔子(83):君子风度
一个人为什么骄傲?因为他自我中心,喜欢与人比较,缺乏无私的精神。君子无私,因此从容不迫,光明开朗。反观小人,一味担心自己的利益不保,自然愁眉苦脸。
第84集 孔子(84):孔子的志向
让天下的老年人都得到安养,青少年都得到照顾,朋友之间互相信赖,这就是孔子的志向。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现在没有实现,将来恐怕也难以实现。孔子难道只是在讲些大话?其实孔子认为人性向善,所谓善是人与人之间实现适当的关系,这不是空话,每个人都该思考,并朝这个志向努力。
第85集 孔子(85):为别人设想
所谓行仁,即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就自己身边的情况,设想如何与人相处,这就是行仁的方法,也是儒家“仁学”的关键。
第86集 孔子(86):入世情怀
儒家是不可能出世的,儒家的哲学建立在实现人我之间适当的关系上,这种善如果忽略了,人性等于落空了。孔子说,我们无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跟人群相处,又要跟谁相处呢?
第87集 孔子(87):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人在山里面隐居,照样结婚生子,孩子照样要受教育,学习长幼礼节,子路来到老人的家,小孩子就出来拜见,这样的礼节都不能废弃,又怎能废弃君臣之礼呢?国家如果灭亡了,在乡下地方想要维持长幼之礼也是不可能的。
第88集 孔子(88):心思放对地方
人生最怕无聊,一旦无聊,可能就会想些不该做的事,或者无理取闹。孔子主张要让心思有地方可放,即使去掷骰子、下棋都好。
第89集 孔子(89):如何认识一个人?
看明白他现在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掌握了这三个时间向度,一个人怎么能隐藏他自己呢?
第90集 孔子(90):品德与流弊
把书本念完,就是好学吗?我们所称赞的品德,相对的有一些流弊,即后遗症。譬如,你只爱做好事,却不爱学习,流弊就是容易因愚昧而上当。如果你喜欢表现聪明,却不爱学习,流弊就是与人谈话都是表面的东西。
第91集 孔子(91):适当的规范
礼是适当的规范。一味谦恭,而无礼的节制,就会既疲劳又困倦;一味谨慎,而无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道勇敢行事,而无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道直言无隐,而无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
第92集 孔子(92):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把被动变成主动,能够自己作主,走在人生的路上,去实践礼的要求。这样的人生才积极进取,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人的生命价值才能不断提升。
第93集 孔子(93):四海之内皆兄弟
态度认真,对人谦恭,又合乎礼节,能够这样处世待人,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古时候的人以为,中国就是天下,你不管走到什么地方,甚至到蛮陌之邦,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都不怕没有朋友。
第94集 孔子(94):忠信与笃定
每天思考,今天说话是否忠信,今天做事是否笃定,常常自我反省就不容易犯错,甚至当下就知道了。人与人之间有真诚,又有礼节,怎么会不和谐呢?
第95集 孔子(95):行仁三部曲
行仁的第一步是爱人,但爱人不简单,人有私心,要爱到什么程度呢?行仁的第二步是不要幻想不劳而获,不求侥幸。第三步是态度庄重、工作认真、对人真诚。
第96集 孔子(96):君子三戒
孔子绝不会说“人性本善”,他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持三戒:年轻时戒色,壮年时戒斗,老年戒贪。身为哲学家,孔子对人性不会乐观地幻想,而是客观地去了解人的生命过程,之后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