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奇·倾城之恋
朗读者:六桥梅花
作者:张爱玲
译者:
书名编号:JCDS L06
版本:VX/VN
发行时间:2009
语言:普通话
------------------------------
版本介绍
家常读书制作的有声书分为两个版本:
标准版(S版 VS):128K 44.1HZ 立体声;主要用于EMULE下载
张爱玲
中国现代作家
出生 1920年9月30日 中国上海
逝世 1995年9月8日 美国 美国洛杉矶
职业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
配偶 胡兰成、赖雅
张爱玲本名张瑛,于1920年(一说为1921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香港大学资料为9月19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1848-1903年)是清末名臣,河北丰润人;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1896——1953)是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1893-1957年)则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较为欧化[1]。张爱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先任职于银行,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
1922年,张爱玲2岁时,张志沂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全家搬家到天津32号路61号大宅。
1924年,4岁的张爱玲进入私塾学习。同年,张爱玲的姑妈张茂渊(1898-1991)赴英国留学,母亲黄素琼改名黄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张志沂遂将所纳之外室接到家中,并沉迷于鸦片。
1928年,黄素琼从英国回国,张家搬回上海。1930年,张煐被改名为张爱玲,这是为了上中学报名方便。“爱玲”为英文“Eileen”的译音。同年,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白利南路美国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
1932年,张爱玲在该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并在这一年从中学毕业。
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张爱玲完成《摩登红楼梦》,父亲张志沂为之撰回目。
1938年,张爱玲与继母和父亲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投奔母亲黄素琼。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张爱玲结识终生朋友,斯里兰卡女子炎樱(Fatima Mohideen)。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到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张爱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到上海。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选择从事文学创作为生。当时她租住赫德路爱丁顿公寓65室(常德公寓,现址上海市常德路195号),与姑母张茂渊为邻。最初她为英文报刊撰写影评,1943年春,张爱玲见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获得赏识,在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得以连续发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1944年,张爱玲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兰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两位夫人离婚后,与张爱玲在上海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报,在医院期间诱惑了一名17岁的护士周训德,并与之同居。
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隐姓埋名,逃亡到浙江温州。在流亡期间,胡兰成与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张爱玲曾前往温州探视。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颇为成功。
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后,张爱玲留在上海3年时间。1950年夏,张爱玲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时间,但是由于无法写出政府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颇感困惑。她感到与新时代格格不入,加之与胡兰成的关系,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于是在1952年7月,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迁居到香港[4]。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国新闻处。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时期。
美国时期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张爱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 (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结识了65岁的左翼剧作家赖雅 (Ferdinand Reyher) 并怀孕,同年8月14日,两人结婚。但由于各种原因,张爱玲在寓所进行人工流产。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张爱玲在美国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或写作回忆旧上海的作品,而赖雅为左翼作家,两人的作品均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因此他们夫妇生活颇为窘迫。后来依靠台湾《皇冠》出版集团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说抽取版税维持生活。
1961年,张爱玲到香港和台湾寻求机遇,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访台湾,曾与其表侄女张小燕会面[5]。张爱玲先到台北,由名画家席德进带她四处看访,又在作家王祯和的陪同下到花莲观光。本世纪初,张爱玲一篇描写台湾游记的《重访边城》中文手稿曝光,这是目前仅见的张爱玲唯一一篇描写台湾的文章。
赖雅不断中风,最终瘫痪卧床,于是张爱玲从香港回到美国照顾丈夫。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翻译成为英文。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受聘于柏克莱加州大学。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晚年于寓所深居简出。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直接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遗愿,将她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举行公开葬礼。同年张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遗物则由友人宋淇、邝文美夫妇处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1997年,旅美学者张错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遗孀邝文美的同意,送了两箱张爱玲的遗稿给南加大图书馆,发现《海上花》英译稿竟就在其中。
1953年,张爱玲离开上海的次年,她的父亲张子沂在上海去世,终年57岁。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64岁,张爱玲没有前去出席葬礼。1991年,张爱玲的姑母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93岁。1995年6月,张爱玲终生朋友炎樱在纽约去世。1997年10月12日,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在上海去世,终年76岁。张爱玲和张子静均无子女。
作品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在沦陷区的上海创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剧本。
1948年,张爱玲发表《十八春》(后来改名为《半生缘》)。
1957年,张爱玲开始为香港电影业巨子陆运涛的电影懋业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等剧本,直到1964年陆运涛飞机失事身亡。
张爱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缘》及《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于1960、70年代先后由台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且于1980年代畅销海内外。张爱玲小说风格对台湾战后文坛的小说流派影响深远。电影剧本有由陈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万岁》。
1967年,改编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1968年,《十八春》的内容经过修改以后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在《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进行连载。1991年,《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湾皇冠文化集团在其50周年社庆之际,宣布推出张爱玲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据称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遗稿。其后该书的简体中文版权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获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与大陆的书商合作,委托陈子善先生担任主编,收录她以往未曾正式结集出版的散文、电影剧作、亲笔插画和个人遗物的照片,辑成新书《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团圆》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6]随后在港出版,4月在大陆上市[7]。
张爱玲研究
1944年5月,《万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发表了傅雷(笔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文章,成为评论张爱玲小说评论文章的奠基之作。胡兰成曾经于1945年5月在《杂志》月刊发表对张爱玲小说的评论《评张爱玲》。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张爱玲,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逸闻
* 张爱玲在上海时,好奇装异服。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 ,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和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 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 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仿佛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 香港大学文科就读时有位好友炎樱,张爱玲书中屡有描述,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张爱玲对炎樱的描述有:“炎樱姓摩希甸,父亲是阿拉伯裔锡兰人(今斯里兰卡),信回教,在上海开摩希甸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跟家里决裂,多年不来往。炎樱的大姨妈住在南京,我到他们家去过,也就是个典型的守旧的北方人家。炎樱进上海的英国学校,任prefect,校方指派的学生长,品学兼优外还要人缘好,能服众。我们回到上海进圣约翰大学,她读到毕业,我半工半读体力不支,入不敷出又相差过远,随即辍学,卖文为生。”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943年。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最早收录于张爱玲1944年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同时收录的还有中短篇小说《金锁记》、《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和《封锁》。
情节概要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酒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改编作品
邵氏电影公司曾经拍过倾城之恋电影版,由许鞍华导演,周润发、缪骞人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