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堪称中国翻译学界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著,它以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翻译发展史为支架,第一次全面深入地再现了我国从周代到当下的整个翻译事业的全貌。
《通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卷,古代部分一卷,现当代部分四卷,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之一。目前我国翻译史的学术成果在横向或纵 向的跨度上多有局限,已出版的有20世纪的中国翻译史、五四前的中国翻译史这样的断代史,或是文学翻译史、科技翻译史这样的专门史。《通史》在前人成果的 基础上,将涵盖面拓展至整个中国文明史,在这个意义上,它无疑具有自己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其一,史料翔实,内容丰富。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支撑 起庞大的学科和厚重的历史提供了可能。《通史》的古代卷即马祖毅先生1985年出版的《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这批经过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的有 关古代翻译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大大补充了全书的史实,增强了说服力。而厚可盈尺的现当代部分四卷本,更是为展示史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涉及的译者、译著数 以百计。这里有他们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他人的评价以及精彩的译作片断,使叙述、论证、描绘更显严密完整的同时,也为读者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写历史,资料不丰富不行,但只将资料简单地罗列也不行。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不注重整个通史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它传承流变的过程,那么就失去了它对翻译 事业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在描述对象本身及其来龙去脉时,结合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阐释,使读者不但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一些什么,也知道它们是怎样产 生和发展的,以及这样出现的原因何在。比如,在讲述佛教文献的翻译时,就尽可能阐明了这种文献是如何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经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接受 背景和接受心理的融合和改造后,逐渐本土化的。清末鸦片战争的西学翻译,除了可以看到翻译文献、机构、译员,还能够看到国难当头有识之士急切想了解世界情 况的民族心理和政治倾向。这样,以单个史实为基点,横向连接起译入和译出的不同文明,纵向贯穿起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从而发现翻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和损 益,历史就不再是僵硬的个体,而具有了鲜活的整体性和真实感。
其二,结构精当,写法独特。承接着作者还原历史真实感的视角,写法上将客观事实 的罗列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结构上将断代排列的编年体例与专题排列的纪事本末体例相嫁接,开创了翻译通史写作的新途径,这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作者以翻 译发展本身所具有的阶段性为前提,依据纵横两条线索全面铺开,在史实与评价的支撑下,架起了整座翻译通史的“ 大厦”。从这个角度看,编写就能突破时间的制约,根据内容形成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不同专题,避免了将重要专题混列进不同的时间段,显得支离破碎,给人不 得要领的感觉。由于翻译本身并不独立存在,要以不同文化作为基础,因此在写作时,处理好翻译文本与翻译工作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翻译学者安德列·勒 菲弗尔指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讨论不足以反映翻译的复杂性,因为在翻译所受的诸多束缚中,来自语言的束缚是最不重要的,应该关注它在文化历史中所占据 的地位。从《通史》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的过程本身就充斥着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各种因素,作者将其纳入中国文化语境中来考察,探讨不同的外部 因素对它的影响。比如,介绍某类学科的汉译历史的同时,就介绍了该门学科的发展史,现当代部分的第二卷谈到现代西方哲学的翻译情况,实际上整个西方哲学由 分化到融合的发展脉络也清晰可见了。另一层面,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也被作者巧妙地运用进来,对汉译梵文本子中的读者考证,在运用语言学中的训诂、音韵研究 法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增强了整部书的说服力与学术价值。可见作者是在一个宏大的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对翻译进行审视的,拓展了研究的空间。
其三,访古论今,传承文化。《通史》的主著马祖毅先生,原先写作通史时止笔于五四时期,二十年后,他将视域延伸到了当下。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说:“ ‘历史’一词本身是模棱两可的。它包括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以及我们现在用它们来构造的叙述和说明。”历史是人记载的,一方面是记载了什么,也就是历 史事件的实际过程,另一方面是怎么记载,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思维。这样就为历史打开了两个可能的领域,《通史》将翻译的历 史扩展到当下,就是想借助这样一种历史思维察古洞今。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当代社会,各种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但翻译的方法和精神却 一直传承。正如黄龙在《翻译学》中所说,“总结译史之损益,品评译家之瑕瑜,权衡译论之利弊,穷究译技之得失,并加以演绎归纳,判断推理,使之升华为客观 规律,便有所遵循。”古人云:“知史而智,持智而勇,智勇得则目标达。”这样,艰辛的翻译工作才能天堑变通途。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和使命感,作者对各家的 评价学说采取了开放的姿态,对前沿的学说也有敏锐的视野。比如对少数民族翻译的研究就是本书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在少数民族文化热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焦 点,以及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流行的影视及音乐作品时,这些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具有现实的价值。
很显然,这部倾注了众多专家、学 者心血的通史,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内容涵盖范围,都是目前翻译学科内最综合、最全面的一部翻译通史。虽然部分章节对某些翻译现象出现的来龙去脉分析得稍嫌 浮泛,不够深入,但白璧微瑕,它博大恢宏、蔚为壮观的文本一定可以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翻译史的一扇最明亮的窗口。同时书中相当翔实的史料和译者、译著索 引,也为这部著作乃至这门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
目录:
古代部分 全一卷
总概述
从周到清各朝外事机构之沿革与口笔译活动篇
第1章 周、秦与西汉
第2章 东汉、魏、晋、南北朝与隋
第3章 唐朝
第4章 宋、辽、金与元朝
第5章 明朝
第6章 清朝
宗教文献的翻译篇
第1章 佛教文献的翻译
第2章 基督教文献的翻译
第3章 摩尼教经典的翻译
第4章 回族学者对伊斯兰文献的翻译介绍
第5章 道教《太上感应篇》的彝译
中国境内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互译篇
第1章 古代百越语的翻译
第2章 匈奴民歌的汉译
第3章 白狼王三歌的汉译
第4章 十六国和北朝民歌的汉译
第5章 吐蕃时期的汉籍藏译
第6章 契丹政权的汉籍翻译和译史、通事的设置
第7章 西夏党项政权的汉籍翻译
第8章 女真政权的特设翻译职称和翻译活动
第9章 蒙元的特设翻译机构和翻译活动以及元亡后蒙古族的汉籍翻译
第10章 新疆维吾尔族使用察合台维吾尔语时期的翻译活动
第11章 彝族的翻译活动
第12章 清朝的特设翻译机构与翻译活动
从东汉到清朝初年的科学翻译篇
第1章 从东汉末到明朝的科学翻译
第2章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相结合的西学翻译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的西学翻译篇
第1章 组织翻译的第一人——林则徐
第2章 西方传教士的西学译介
第3章 洋务派机构的西学翻译
第4章 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第5章 译名统一问题
从东汉到清代的文学翻译篇
第1章 从东汉末到清代同治年间的文学翻译
第2章 光、宣年间(1875——1911年)的文学翻译
现当代部分 第一卷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篇
第1章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两大时期
第3章 若干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的翻译出版情况
第4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翻译研究
第5章 国外一些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著作的翻译
第6章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名著的翻译
哲学社会科学的翻译篇
第1章 翻译概况
第2章 西方哲学
第3章 伦理学
第4章 逻辑学
第5章 政治
第6章 法律
第7章 西方经济学
第8章 管理学
第9章 军事
第10章 外国史学及历史著作
第11章 地理
第12章 教育
第13章 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著作
第14章 心理学
第15章 未来学
第16章 人口学
第17章 美学
第18章 国外文论的引进
第19章 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
第20章 语言学
第21章 宗教
现当代部分 第二卷
外国文学在中国篇
第1章 翻译概况
第2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3章 俄苏文学
第4章 法国文学
第5章 英国文学
第6章 德国、奥地利文学
第7章 东欧文学
第8章 南欧文学
第9章 北欧文学
第10章 欧洲其他国家文学
第11章 日本文学
第12章 北朝鲜和韩国文学
第13章 蒙古人民共和国文学
第14章 越南文学
第15章 印度文学
第16章 南亚其他国家文学
第17章 东南亚诸国文学
第18章 古巴比伦文学
第19章 波斯——伊朗文学
第20章 犹太——以色列文学
第21章 土耳其现代文学
第22章 古阿拉伯文学和西亚、北非国家阿拉伯文学
第23章 马格里布及黑非洲的文学
第24章 美国文学
第25章 加拿大文学
第26章 拉丁美洲文学
第27章 大洋洲文学
现当代部分 第三卷
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篇
第1章 科学名著的翻译时代
第2章 系统科学进化论的翻译
第3章 相对论的翻译
第4章 西方近现代科学名著的翻译
第5章 科学翻译大潮中的科普翻译
第6章 其他科学文献的翻译
第7章 科学术语译名的统一
第8章 科学翻译出版机构——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9章 文化传播的使者——科学翻译家
第10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学翻译
第11章 荒芜年代的科学翻译
第12章 新时期的科学翻译高潮
第13章 计算机技术书籍的翻译出版
第14章 新时期的科普翻译
第15章 科学丛书的翻译出版
第16章 新时期科学翻译高潮中的科学译名统一
现当代部分 第四卷
海外谈中国的译本篇
第1章 通史、断代史、历史考证
第2章 中外关系
第3章 人物品评
第4章 学术思想研究
第5章 文学、艺术、语言
第6章 科学技术
第7章 经济、社会生活、宗教
第8章 “西域学”、藏学、蒙学
第9章 地志、民族志
第10章 印象记、游记、报道
国人的外译汉籍篇
国内各民族的语文翻译篇
第1章 汉文或外文著作文献译成少数民族语文的情况
第2章 少数民族典籍及民间文学作品的汉译
第3章 少数民族翻译家
国内现当代研究翻译理论的概况篇
第1章 关于译名研究
第2章 关于直译与意译
第3章 关于“信达雅”
第4章 关于形似、意似、神似与化境
第5章 关于翻译美学
第6章 关于翻译风格
第7章 关于翻译批评
第8章 关于文学翻译
第9章 关于译诗
第10章 关于口译
第11章 关于建立翻译学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