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建筑力学视频教程 李强60讲 哈工大 《李自成》全四册 原著:姚雪垠 精补:俞汝捷[PDF]-简介及下载-文艺,中文小说
首页| 如何下载(?) | 网站地图
大学视频教程网logo点击查看更多 大学视频教程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 大学视频教程网文艺中文小说 → 《李自成》全四册 原著:姚雪垠 精补:俞汝捷[PDF]

《李自成》全四册 原著:姚雪垠 精补:俞汝捷[PDF]

大学视频教程,璇璇视频教程
资料录入:侠小侠

更新时间:2009-10-12 10:39:00

文件大小:165 MB

语言要求:中文

资料类型:电子书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李自成》全四册 原著:姚雪垠 精补:俞汝捷[PDF]

李自成·精补本

共四册

精 补本《李自成》由四部曲《天寒霜雪繁》、《闻说真龙种》、《长风驾高浪》、《风散入云悲》组成,在语言、细节、情节上对原作进行了大量压缩精简,特别是原 著中有关拔高李自成、高夫人的情节作了大量删节,对红娘子、邵时信等的“忆苦”段落也力加删削,去掉当年为防“棍子”而外加的说明性、议论性文字,为追求 简洁、朴素的美学风格,修订者删减大量的余字赘语。精补本还就原著中近千余处叙述自相矛盾或失去照应、史料及历史常识问题、诗词格律的失误以及语病等也都 作了修补。新版的《李自成》在结构上更完整紧凑,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更符合历史逻辑,对历史的认识和表现也更丰富。已先睹为快的著名文史学者冯天瑜评价 此精补本“同高鹗功业相类”。



序言

冯天瑜

长 篇历史小说《李白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推出第1卷,即以其内容的厚重深切、表现手法的典雅丰富,引起那一思想禁铜时代读者的惊喜。记得在1964年春节 期间,还是大四学生的笔者在湖北图书馆读到该书第1卷时,即领受一阵久违了的现实主义杰作的清朗之风,“卢象升千里勤王”、“崇祯帝忧国如病”的悲剧氛 围,令笔者如醉如痴。时过40余年,其初始阅读的强烈印象还鲜明如昨。那时人们私底下曾对《李自成》以“中国的《战争与和平》”相期许。姚雪垠先生驰骋文 坛数十年,抗战初期即以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名世,然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定位,大约应该以1963年出版《李白成》第1卷为主要基点。

20 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姚老获得较之50、60年代不可比拟的优越的写作条件,于耄耋之龄,锲而不舍、锐意精进,《李自成》第2至第5卷遂于70—90年 代陆续出版,成为新时期文学园地的一道富于特色的风景线。多卷本《李自成》被公认为“五四以来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填补空白之作,在历史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的意义”。时下中国的历史小说奖项以“姚雪垠”命名,是恰如其分的。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姚老开掘我国古典文学的深厚 底蕴,借鉴西洋长篇小说多头并进、起伏跌宕的结构方式,发扬五四以降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博采近代新史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明清史的资料发现及研究成 果),又汲纳自己坎坷、丰厚的人生经历资源,充分挥洒才情睿智,方熔铸出《李自成》这一恢弘的制作,实得“古今中西大交会”的时代之赐,这是姚老的幸运。 借用与李白成(1606—1645)同时代的思想家方以智(1611—1671)的话,或许可以代姚老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今之世,承诸圣之表章,经群英之辩难,我得以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岂不幸乎!(方以智《通雅》卷首之一)

与 获取时代之赐相表里,姚老又不可避免地为时代所累。《李自成》的构思与写作定型期,恰在“阶级斗争为纲”时段,仅就历史观而论,当年的流行观念为:农民战 争是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社会演进的主要推动力。自30年代以来自觉侧身于“左翼”行列的姚雪垠,当然服膺此种观念,并以其指导创作,《李自成》把颂扬农民 起义作为主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李白成农民军定位的某种程度的非历史倾向,皆源于此。

姚老深入探讨过明清之际历史,对明末达到登峰造 极程度的宗法专制帝制的内里结构与种种病端有着真切的认识,其笔下的崇祯及其臣僚、后妃、太监,栩栩如生,颇富历史厚重感。《李自成》塑造的艺术形象崇祯 与历史人物崇祯达成高度的统一: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昏聩、腐化的“亡国之君”,而是一位宵衣旰食、刚毅有为的君王,然而,崇祯的励精图治并不能挽狂澜于既 倒,甚至他对军政事务自认英明的谋划与具体干预,直接导致的却是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这样一些才能卓越的明朝忠臣的毁灭,正所谓“自坏长城”,朱明王朝 无可逆转地在内忧外患中,也可以说在崇祯的终日操切中陷入灭顶深渊。小说对崇祯专横独断、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性格入木三分的刻画,昭显了“绝对君权”的本 质属性,塑造出极具典型意义的专制君主“这一个”。将姚雪垠笔下的崇祯及卢象升、杨嗣昌们,置之施耐庵的高俅、宋徽宗(《水浒传》),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李尔王》),普希金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尉的女儿》),托尔斯泰的亚历山大一世、库图佐夫(《战争与和平》)等帝王将相的文学群像中,非但毫不逊 色,其内涵的丰富性更有过之(这得益于明末历史为此提供的丰富素材,以及姚老对这类历史事实的烂熟于胸)。与之相辉映,《李白成》关于明清战争的描写也极 见功力,皇太极、多尔衮、孝庄皇后等人的雄强勇武、足智多谋跃然纸上,对于他们学习先进汉文化的热心也有充分表现。与旧小说、旧戏曲将少数民族领袖处理为 凶暴蛮横的“番邦狼主”大相径庭,《李自成》塑造了满洲的英俊人物,对这支新兴势力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复壮剂、补强剂功能作了艺术的展现。作品 塑造的洪承畴也是一个内涵丰满的艺术典型,这里不仅展示了士大夫“夷夏观”、“忠节观”与“珍生观”、“名位观”的搏击交战,还有力地揭开了一个历史真 实:明末士子、人民对清朝浩博的开国气象的佩服,从而超越旧史书的“贰臣观”,为明末清初成批士大夫(从范文成到洪承畴)归附清朝的现象,提供一种历史主 义的诠释,显现了姚老过人的史学、史才与史识。

然而,与对崇祯等明廷人物、皇太极等清方人物丝丝入扣、丰满自如的描写相比较,姚老用大气 力铺陈的李自成及其部属的形象,却留下不少造作痕迹,这集中表现为李自成、高夫人、红娘子的纯化与拔高,大顺军被一定程度现代化,从而消减了小说关于明末 农民战争总体把握的真实感。我们不能将此种缺陷归结为姚老不擅长于描写农民,其实,姚老是熟悉农民造反者的(他少年时曾被“杆午”绑票),他1947年出 版的长篇《长夜》对20年代河南“杆子”的描写便十分真实、生动;《李白成》写到张献忠、罗汝才等李系之外的农民军及诸路“杆子”时,妙笔生花,挥洒自 如,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可见,在李白成及其部众的描写上露出“现代化”的斧凿痕迹,并非艺术能力不济所致,而主要是出于“歌颂”农民起义的观念驱使,这是 流行于上世纪中叶的“非历史”理念的产物,在表现手法上则蹈人《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故辙。姚老笔下的李自成,较之 《水浒传》的林冲、武松等“逼上梁山”的好汉,真实可信度有所下降;与普希金《上尉的女儿》以神来之笔勾勒的豪放而狡滑的普加乔夫相比,其艺术感染力也颇 有高下之分。笔者自70年代中期结识姚老,即成莫逆之交,20余年问(直至90年代末姚老辞世前夕),曾多次与之切磋此一论题。姚老是个真诚的人,对原先 的史观和艺术手法有所坚持,亦有所觉悟,然在创作中改变惯性,殊非易事。

总之,巨著《李自成》在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同时,也留下遗憾,这不 仅是指姚老因老病终于未能全部完成写作计划,也是指这部长篇存有败笔。多年来,从出版者到读者一直抱着完善《李白成》的希冀,我们这些姚老的友人此种念想 就更为强烈,但也深知其难。所幸,这个世上有一位可以修订补充《李自成》的人物在,这便是曾任姚老助手多年、学识渊博、文学才能卓异的俞汝捷先生,由于他 的艰辛努力,我们的期待没有落空。

置于诸君案头的这部南汝捷兄完成的《李自成》(精补本),在“精简”与“补写”两线用力。在“精简”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 节略。在保持原著章节完整的前提下,从语言、细节、情节人手,下细致的删节功夫。原著300多万字,节略为190万字,加上补写的20万字,精补本计 210万字。结构上将原著5卷12册整合为四部曲,每部以一句五言杜诗作标题:《天寒霜雪繁》、《闻说真龙种》、《长风驾高浪》、《风散入云悲》,正与起 义军“潜伏一转折一挺进一败亡”的悲剧历程相切合。

二、铲除非艺术、非历史的痕迹。凡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说明一概删除;对原著拔高李自成、高夫人等人物的描述则力加笔削。

三、纠正历史知识性的失误。如《东周列国志》系清人蔡元放据冯梦龙《新列国志》修订润色而成,原著却在刘宗敏言谈里出现该书名。

四、救正诗词格律方面的错讹。姚老五十岁以后方开始写旧体诗,原著中各类人物的诗词大都由姚老拟出,多半妥帖,颇能增辉,然某些作品也有平仄失误之处。

五、原著头绪纷繁、经纬万端,难免出现情节疏误或自相抵牾处,精补本逐一予以补正。

六、修正语病。

汝 捷兄又完成了“补写”工作,其中主要增补的一大段落,是崇祯十六年的部分。按姚老原来的计划,崇祯十五年冬至十六年冬的情节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需要重 笔渲染的。它包括一败孙传庭、与革左等在汝宁会师、在襄阳建立政权、火并曹操与革里眼、二败孙传庭、在西安建立政权、米脂祭祖等情节,并侧面交代张献忠的 行踪和皇太极之死等大事。其篇幅相当于整个第四卷。可是自1985年汝捷兄替姚老整理完第五卷离开后,十余年问姚老始终未写第四卷,后来患退行性脑软化 症,1997年又突然中风,更不能动笔了。到1999年要出书时,姚老已经逝世,后人万般无奈,只好将第五卷一分为二,前面一半就称为“第四卷”。但所有 的读者读完第三卷《慧梅之死》后,翻开“第四卷”,发现已到崇祯十七年,都会大惑不解,因为这个断裂、阙失实在太明显了。缺了整整一年!

精补本不但补写了阙失的重要情节,而且还完成了姚老有愿望而无构思的江南单元。汝捷兄笔下的《烟波江南》极富情致,尚炯等人观照下的黄鹤楼、长春观、秦淮河、苏州园林饱含文化内涵与社会内容,华叔敏、施丽的故事感人至深。

从小说艺术看,整个补写部分有如下特点:

语 言风格与原著保持一致,但十分简练,没有拖泥带水的废话。官场称呼、略带文言色彩的文人对话都显得准确而自然,没有生硬、拼凑之感,新撰的诗词也都颇具功 力。这得益于汝捷兄早年打下的旧学基础。几年前他写过一篇回忆瞿蜕园先生的长文《花朝长忆蜕园师》,从中可以看到他在青年时代与老辈学者的交往及所受的熏 陶。汝捷兄还应邀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开过很受学生欢迎的诗词写作课。

人物性格也与原著保持一致,同时注意性格的发展。补写部分张献忠、崇祯 等形象在生动性方面都不亚于原著;孙传庭的性格则明显地有发展,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李自成的缺点、局限都通过具体的情节更加暴露,身上已没有什么光环。 对次要人物如红娘子则既补写了她与李岩的夫妻生活,也写出了她的精明与世故,从而为以后李岩被害前她的疑虑表现作了铺垫。

汝捷兄以前写过 探讨小说风格与技巧的《小说二十四美》,这次写小说,则设法将以往的纸上谈兵用到创作实践中来。譬如关于人物外貌、景物、环境、氛围的描写,在《流动之 美》一篇中曾以莱辛所举荷马史诗为例,谈到化静为动的写法,也就是对事物不作静止、刻板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感受烘托出来。这一特点在补写部分便时有表 现。如写孙传庭在总督衙门开誓师大会,写他的威信,便着重刻画苏京的感受,而不作其它渲染。

汝捷兄的“精简”工作,对《李自成》的某些累 赘作了外科切除手术,虽不能完全解决原著的弊端,但新本毕竟较为清俊、爽利了,此亦功莫大焉。其?补写”工作,则沿着姚老创作思路与风格,锐意进取,颇有 创获,令全书结构与内容更为完整,笔者以为,汝捷兄的增补同高鹗功业相类。读者诸君,以为如何?姚老地下有知,以为如何?

2007年11月24日拟于武昌珞珈山麓



目录

第一部 天寒霜雪繁
序言 冯天瑜
一、北京在戒严中(第1-3章)
二、潼关南原大战(第4-13章)
三、义送摇旗(第14-15章)
四、谷城会晤(第16-19章)
五、崤函疑兵(第20-21章)
六、卢象升之死(第22-23章)
七、商洛潜伏(第24-25章)
八、从北京到商洛(第26-28章)
九、张献忠谷城起义(第29章)
十、夫妻会师(第30-31章)
十一、北京的忧郁(第32章)
十二、商洛壮歌(第33-47章)
十三、汴梁秋色(第48-50章)
十四、杨嗣昌出京督师(第50-54章)
十五、张献忠与左良玉(第55-56章)

第二部 闻说真龙种
一、从商洛到鄂西(第1-4章)
二、紫禁城内外(第5-10章)
三、李自成星驰入豫(第11-13章)
四、李岩起义(第14-19章)
五、伏牛冬日(第20-26章)
六、河洛风云(第27-31章)
七、高夫人东征小记(第32-33章)
八、燕山楚水(第34-37章)
九、洪承畴出关(第38章)
十、三雄聚会(第39-44章)
十一、辽海崩溃(第45-47章)
十二、项城战役(第48-49章)
十三、横扫宛叶(第50-51章)

第三部 长风驾高浪
一、再攻开封(第1-4章)
二、燕辽纪事(第5-8章)
三、慧梅出嫁(第9-12章)
四、袁时中叛变(第13-17章)
五、朱仙镇(第18-23章)
六、洪水滔滔(第24-36章)
七、一败孙传庭(第37-39章)
八、慧梅之死(第40-42章)
九、汝宁会师(第43-44章)
十、襄水奔流(第45-49章)
十一、烟波江南(第50-53章)
十二、二败孙传庭(第54-57章)
十三、威加海内归故乡(第58-59章)

第四部 风散入云悲
一、甲申初春(第1-5章)
二、围城时刻(第6-10章)
三、崇祯皇帝之死(第11-12章)
四、李自成在武英殿(第13-17章)
五、招降失败(第18-19章)
六、决计东征(第20-24章)
七、多尔衮时代的开始(第25-26章)
八、兵败山海关(第27-32章)
九、悲风为我从天来(第33-37章)
十、太子案始末(第38-41章)
十一、巨星陨落(第42-49章)
尾声(第50-51章)
后记 俞汝捷


《李自成》十卷本是根据作者生前计划对五卷本重新分卷,每一卷有一个独立书名,以便于读者阅读,内容与五卷本完全相同。
大学视频教程 No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