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诗铭 王修龄著
【出版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版
【页数】305页
【使用工具】老马DjVuToy
【清晰度】清晰
【完整性】完整
【简介】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是一部中古出土的古文残篇,亦为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晋太康二年 (281)﹐一说咸宁五年(279)或太康元年﹐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人不准盗掘当地古墓﹐发现了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古书。盗墓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并烧竹简照取宝物。后来官府前往﹐又“收书不谨﹐多毁落残缺”。《竹书纪年》是其中较完整的一种。
《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荀勗等整理时﹐据《竹书纪年》本书和战国时赵国史书《世本》﹐纠正《史记》的错误﹐认为“今王”是魏襄王﹐古墓即魏襄王的坟墓。当时和峤认为“《纪年》起自黄帝”﹐这个意见未被全部采纳﹐可能仅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该书的附编收入。
由于竹简散乱﹐以及战国文字“于时即已不能尽识”﹐《竹书纪年》的整理仍存在争论和问题。晋惠帝时﹐秘书丞卫恒又从事“考正”﹐尚未完成即在一次统治者的内部争斗中被杀。他的朋友佐著作郎束皙续成其事﹐对这批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卫恒﹑束皙的“考正”内容﹐有些从现存《竹书纪年》佚文中还可以看出。如荀勗﹑和峤认为“今王”是魏襄王﹐卫恒﹑束皙却认为是魏安釐王﹔古墓也被分别看作是魏襄王和魏安釐王的坟墓。佚文中有“梁安僖(釐)王九年(张仪)卒”﹐所据即是卫恒﹑束皙的“考正”本。因此﹐《竹书纪年》当时有初释本和考正本两种﹐也可称为荀和本和卫束本。考正本可能名为《汲冢书抄》﹐《竹书纪年》是其中的一种。但后来通行的﹐一般还是荀和本。《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竹书国异》一卷﹐似为后人据两种不同本子所作的校记。
《竹书纪年》原简可能在永嘉之乱时亡佚﹐但初释本和考正本仍继续传抄流行。直到唐玄宗开元以前此书仍旧存在。宋《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已不加著录﹐可能在安史之乱到唐末五代﹐传抄本也逐渐散佚。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出现的《竹书纪年》刻本﹐春秋战国部分均以周王纪年记事﹐一般称为“今本”。清钱大昕等指其为明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嘉靖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南宋初罗泌《路史•国名纪》戊注曾引《纪年》桓王十二年事﹐已不用晋国纪年﹐除多一字外﹐与今本全同﹐故今本最迟在南宋初即已出现。
清朝以来﹐据今本研究《竹书纪年》的人很多。嘉庆间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开始辑录晋以后类书古注所引的佚文﹐加以考证﹐称为“古本”。此后﹐王国维在朱书的基础上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又有《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1981年﹐方诗铭﹑王修龄重新辑录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内容方面又有新的考证和补充﹐并将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收入﹐是现在较为完备的本子。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作者】范祥雍
【出版项】新知识出版社 , 1956
【页数】107页
【原书定价】:0.44
【清晰度】清晰
【完整性】完整
【简介】
《古本纪年》的价值,诸多学者均有详论,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一卷,较之朱书,益为精审,但仔细检查,误字阙文,仍然不少。有些出于排印的错误,有些出于引书的遗漏,还有些属于编次的不当。诸多问题,尚须要重加补订。本书的编撰,即由于此。因依据王书,不再改动,故名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王书就用学术丛编本,遇有错误,用它本参校。订补文字以[订]与[补]作为标识,以与王书原文区别。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
【作者】李 民等编著
【出版项】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
【ISBN/书号】: 7-5348-0300-4
【定价】: 4.50元
【制作工具】:老马Pdg2Pic1.20 & FreePic2Pdf1.14
【清晰度】清晰
【完整性】完整
【简介】
本书对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分别作了注译,均以《王国维遗书》本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与《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为底本。
《竹书纪年》是我国地下出土的第一部史书,它的珍贵史料价值自不待言。自清代以来,许多学者以这部书为线索,在古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相信此书今后仍将继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竹书纪年》的学术价值,本书收录了朱右曾、王国维的《序》文,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