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身处新旧两种时代的更迭时期:旧时期指1648~1789年,即三十年战争结束至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盛行於欧洲的王朝战争,战争服务於君王贵族,有职业军人为君主政府效力,人民不必积极参与。新时期是1815~1914年,即拿破崙败亡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世局日渐发展成总体性的战争;以爱国心和民族意识为原动力的国民军取代了雇佣被动的职业军人,积极强迫的普遍徵兵取代了消极的募兵制,战略上也强调主动、机动和歼灭性,来取代迟缓的消耗战略。这便是克氏体认此鉅变过程而写下《战争论》的时代背景。
在当时,哲学是日耳曼的主流,除了他的老师沙恩霍斯特的影响外,在潮流衝击下,孟德斯鳩、康德、黑格尔的思维都对他产生啟发。但他又不企图建构一套死板而庞大的理论体繫,而强调战争必须面向经验,灵活应用,透过对战争史例的研究,才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战争理论,并符合时代的需要。全书共分三卷,共计8篇124章。第一卷(四篇):「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第二卷(两篇):「军队」、「防御」;第三卷(两篇):「进攻(草稿)」、「战争计划(草稿)」。最后并附录了克氏为王太子殿下讲授军事课程之内容提要。
【作者全名】: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
【生卒年月】: 1780年6月1日-1831年11月16日
【所属国籍】: 普鲁士
【最高军衔】: 陆军少将
【主要著作】: 战争论
【军事理论】: 克劳塞维茨堪称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并被誉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根本的第一人。在其传世之作在其传世之作《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以精密分析详论「战争」本质,并归纳出一套足以统御各种战争通则的战争哲学,对后世的军人、将领及政治家──如德国的老毛奇、鲁登道夫,法国的福煦、苏联的列宁和托洛斯基等──皆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是对战争本质等问题的重要见解。《战争论》探索战争奥秘的深度是克劳塞维茨死后一百多年来,任何一个军事理论家从未达到过的,并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曾经担任德军总参谋长、“施蒂芬计划”的策划人冯·施蒂芬伯爵在《战争论》第五版导言中写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通过它造就了整整一代杰出的军人”。《美国军事学说》的作者达尔·奥·史密斯将军写道:“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虽然不是产生于美国,但是这种理论对美国的作战方法和政策都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在西方阵营还是在共产主义阵营,克劳塞维茨的学说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并且拥有大量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