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的孩子:是由很多短篇组成,"玉米田的孩子"这一篇非常的短,改拍成电影居然可以拍那么长...其他很多篇短篇也都很精采,我觉得有好几篇甚至於比玉米田的孩子好看(就是更血腥啦!)
*在理性的平衡木上危行
「我们害怕躺在被单下的身体,那是我们的身体…」~《玉米田的孩子》
史蒂芬金说:「让我们来谈谈恐惧。」有趣的是,身为作家的恐惧也经常成为他的主题。《战慄游戏》里的作家受的苦算是轻的,虽然双腿被锯和遭受监禁,虽然可能从此罹患「读者恐惧症」,但起码精神上仍保有自主的完整性。相较之下,《人鬼双胞胎》(The Dark Half)、《秘窗》(Secret Window)、《鬼店》里的“作家”(不管有没有成名),不是因为封闭而导致自我的抓狂,就是无法承受现实的刺激而精神分裂。
真正的恶魔其实就是自己,如果我们像电影中的作家们一样,用力与自我对话,然后便会惊觉:原来人的理性竟然如此脆弱,稍一施压,即可应声断裂。每个人都得走过自己的那条薄弱如丝的平衡木,没有人帮忙,只有能自己过。
恐惧到底是什么?是晚上睡觉时,害怕脚若伸出被子,就会被床底的「那个」给抓走?还是衣柜若不关好,就会跑出来的「那个」?使我们盲目往往是恐惧本身,而遮起双眼,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根源,如瞎子摸象,拼命地想以偏盖全。
史蒂芬金的魔力或许就在於此。他强迫我们睁开双眼、放下遮蔽眼帘的指缝,掀开被单,让所有惧怕的形体一览无遗。被单下的形体究竟是什么?衣柜里关不住的又是什么?人们的恐惧究竟餵养出什么样的魔鬼怪兽?答案,只有自己最清楚。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1947年生於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在家排行第二。在他刚学走路的年龄,却遭逢父母离异的人生骤变,此后由母亲独立抚养他和哥哥两人。童年时期的史蒂芬.金居无定所,经常跟著母亲四处寄宿在不同的亲戚家里,足迹遍及印第安那州和康乃狄克州。到了11岁,在亲戚的游说下,一家三口又搬回缅因州位於德伦小镇的一栋小公寓里,以便母亲就近照顾行动不便的外祖父母。
1966年,史蒂芬.金自里斯本高中(Lisbon Falls High School)毕业后便进入缅因州立大学英语系就读。大学时代的他十分活跃,除了大二担任校刊的专栏主笔外,也积极参与校园政治活动,并大力支援反越战运动。1970年大学毕业后,随即取得高中教师资格。本来该入伍服役的他,却因为高血压、弱视、扁平足及严重受损的耳膜等疾患而免去当兵的义务。
1971年1月完成终生大事的史蒂芬.金,由於当时还未找到教职工作,因此夫妻俩就靠著他在洗衣店打工的薪水及太太过去的一些积蓄过活,偶尔也会写些短篇故事投稿至男性杂誌,以赚取稿费。婚后数年间,他仍不断写作,并卖给男性杂誌。这些作品后来多集结於《玉米田的孩子》(Night Shift)一书中,或是刊登於其他文集里。
1971年秋天,他开始在汉普顿学院(Hampden Academy)教授高中英语课程,并利用晚上及週末时间继续创作短篇故事,同时著手第一部长篇小说。1973年春天,第一部小说《魔女嘉莉》(Carrie)获得出版社的青睞并决定於次年出版,并缔造了40万本的销售佳绩。
这让他明白了一件事,即一本畅销的小说会为他带来财富,於是从此丢开教鞭,全心全力投入小说的创作。30年来,他一共创作了40多部作品,包括《吸血鬼复活记》(Salem's Lot)、《宠物坟场》(Pet Semanary)、《四季奇谭》(Different Seasons)、《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世事难料》(Everything's Eventual)等作品。其丰沛的创造力,让他荣获2003年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杰出贡献奖」,以及2004年世界奇幻文学奖的「终身成就奖」的肯定。
由於史蒂芬.金的小说情节多为惊悚骇人题材,再加上他的笔锋犀利且铺陈迂迴,令人读后不寒而慄。当然,除了擅长营造恐怖气氛外,其一般性的故事题材也是他的拿手绝活,让人一开卷便欲罢不能。他的作品后来几乎都被搬上大银幕,例如《魔女嘉莉》、《再死一次》、《鬼店》、《克丽斯汀的诱惑》、《狂犬库丘》、《战慄游戏》、《宠物坟场》及近期的《绿色奇蹟》等,而让他声势达到如日中天的,莫过於叫好又叫座的《刺激1995》(取材自《四季奇谭》)。
如今,史蒂芬.金是全球收入最丰的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发表网路收费作品的作家,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数量亦荣登冠座。对读者而言,擅於描写人性黑暗面的史蒂芬.金,既是惊悚恐怖大师,也是通俗小说作家的第一把交椅。
1974年 《魔女嘉莉》(Carrie)
1975年 《午夜行尸》(Salem’s Lot)
1977年 《鬼店》(The Shining)、(Rage)
1978年 《玉米田的孩子》(Night Shift)、(The Stand)
1979年 《再死一次》(The Dead Zone)、(The Long Walk)
1980年 《燃烧的凝视》(Firestarter)
1981年 《狂犬库丘》(Cujo)、(Roadwork)、
1982年 《四季奇谭》(Different Seasons)、(The Dark TowerΙ:The Gunslinger)、(The Running Man)
1983年 《克丽斯汀的诱惑》(Christine)、《宠物坟场》(Pet Sematary)
1984年 《销形蚀骇》(Thinner)、《魔符》(The Talisman)
1985年 《被诅咒的手》(Skeleton Crew)
1986年 《牠》(It)
1987年 《龙之眼》(Eyes of the Drogan)、《战慄游戏》(Misery)、(The Dark Tower 2:The Drawing of the Three)、(Tommyknockers)
1989年 《黑暗之半》(The Dark Half)
1990年 《午夜禁语》(Four Past Midnight)、(The Stand, The Complete and Uncut Edition)
1991年 (The Dark Tower 3:The Waste Lands)、(Needful Things)
1992年 《热泪伤痕》(Dolores Claiborne)、《杰罗得游戏》(Gerald’s Game)
1993年 《恶梦工厂》(Nightmares & Dreamscapes)
1994年 (Insomnia)
1995年 (Rose Madder)
1996年 (Desperation)、(The Regulators)
1997年 (The Dark Tower 4:Wizard & Glass)
1998年 《白骨袋》(Bag of Bones)
1999年 《勿忘我》(Hearts in Atlantis)、(The Girl Who Loved Tom Gordon)
2000年 《写作》(On Writing)、(The Green Mile)
2001年 《黑屋》(Black House)、(Dreamcatcher)
2002年 《缘起别克8》(From a Buick 8)、《世事难料》(Everything’s Eventual)
2003年 (The Dark Tower 5:Wolves of The Calla)
2004年 (The Dark Tower 6:Son of Susannah)、(The Dark Tower 7:The Dark Tower)
2005年 (The Colorado Kid)
2006年 (Cell)
2
惊悚大师Stephen King史蒂芬金日前推出新作《Cell: A Novel》,这是他2002年初宣布封笔以来,首次回到惊悚小说的行列。Stephen King向来擅长在寻常状况中营造恐怖气氛,《Cell: A Novel》也不例外,书中有群恐怖分子利用手机传送讯号,受到讯号影响的用户瞬间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或是行尸走肉般的殭尸,只有不使用手机的民眾才倖免於难。全书充满了「史蒂芬金」式的惊恐,令忠实的书迷大呼过癮,《Cell: A Novel》也很快跃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