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传热学视频教程 54讲 西安交通大学 《江苏音乐台DJ李强获奖音乐专题》[MP3]-简介及下载-文艺,音乐教学
首页| 如何下载(?) | 网站地图
大学视频教程网logo点击查看更多 大学视频教程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 大学视频教程网文艺音乐教学 → 《江苏音乐台DJ李强获奖音乐专题》[MP3]

《江苏音乐台DJ李强获奖音乐专题》[MP3]

大学视频教程,璇璇视频教程
资料录入:lhmkitty

更新时间:2006-03-09 00:36:00

文件大小:31 MB

语言要求:中文

资料类型:音频资料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中文名称:江苏音乐台DJ李强获奖音乐专题
资源类型:MP3
发行时间:2004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已通过安全检测:
安全检测软件软件:McAfee
版本号:8.0.0
病毒库日期:2006-3-7
常在服务器:Popgo Anime Server
在线时间:7x24( within 7 days from released)

《江苏音乐台DJ李强获奖音乐专题》[MP3]


李强简介
  李强,着名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先后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音乐频率主持过《乐人谷》《华语榜样》《音乐天地》《叱咤风云榜》等节目。1996年至今,连年担任“中国原创歌曲总评榜”评委。2001年,在全球华语音乐广播创意节目邀请大赛暨首届全球华语电台论坛上,所作《第四媒体与音乐广播》被选为朗读论文。2002年,主创《盛世欢歌广播新歌政府颁奖晚会特别节目》获江苏省优秀广播文艺奖一等奖,同年,获“中国原创十大DJ奖”。2004年,音乐专题《音乐缈缈听红楼》获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十佳音乐节目主持人奖”。

友情提醒:
1. 在线广播录音,效果一般.
2. 学校网络, LOWID发布.


附: 张爱玲在2004节目文本

[节目开始曲]

各位好,我是李强,欢迎你收听专题节目《张爱玲在2004》。

[电视原声音乐《她从海上来》做垫乐]

2004年2月,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推出张爱玲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一个月后,这部书的中文简体字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突然曝光的书据称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遗稿,引起文坛和读者的极大关注。

《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书名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这部仅有两万字的未完成的小说的发现,要归功于着名张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先生。2000年,陈先生在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见到了这部手稿的复印件,当时他感到很震惊。因为手稿一气呵成,字迹娟秀工整,出于张爱玲之手不容置疑。

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个上海女孩恩娟和赵珏。少女时期的手帕情谊,经过30年的时光流转,却已踏上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和当年平等的身世一对照,高下立见。故事本身透着一股悲凉的味道。小说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地点跨越中国和美国,背景也涉及到当时较大的历史事件,这在张爱玲以往的小说中是很少见的。小说秉承着张爱玲一贯的文风,人物刻划鲜明,情节铺叙细腻,在轻快的故事节奏里,透着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沧桑凄凉之感。

[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台词]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林忆莲演唱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主题歌《玫瑰香》]

刚刚是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台词和主题歌曲。香港导演关锦鹏也是张迷,他在导演影片时索性把张爱玲的文字做成字幕,创造出奇特的观看效果。

我从不讳言我对张爱玲作品的喜爱。在我的心目中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华文作家排名,张爱玲位居曹雪芹和鲁迅之后。张爱玲才华横溢,对人心世情有敏锐的洞察,行文中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功底,又深谙西方心理学和意识流手法。与其他女作家相比,张爱玲更深刻,更彻底,更不造作。这也是她虽在传统的文学史上被一笔带过,却拥有无数的忠实读者的原因吧。

在网络上,用GOOGLE引擎搜索《同学少年都不贱》,瞬间就有4000多条搜索结果,这对一部纯文学作品来讲是难以想象的;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如《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且不少是一改再改,却少有能超越原着的;从大陆到港台,自称以张爱玲为“祖师奶奶”的年轻作家越来越多。持续了近20年的“张爱玲热”,在2004年,有愈演愈烈之势。

[电影《倾城之恋》台词]

范柳原:诗经上有一首诗——

白流苏:我不懂这些。

范柳原:我知道你不懂,如果你懂,也用不到我讲了!我念给你听:“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就不行,不知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了,生与死还有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不分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白流苏: 你乾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乾吗要兜圈子说话!什么叫做不了主?连我这么守旧的人,都懂“初嫁从亲,再嫁从身”!你这么无拘无束,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

范柳原: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

白流苏:你若真爱我的话,你还顾得了这些?

范柳原: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你也不公平。是,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这是周润发和缪骞人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里的一段对白。一个在南洋开橡胶园的花花公子,一个在娘家无法立足的弃妇,他们的相遇原本是没有未来的。可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他们,战争的重创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修成大团圆结局的背景。

回忆起来,我与张爱玲的第一次相逢,就是这部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那时,我还是求学于美丽的南京大学校园的一名学生,在中文系的港台资料阅览室泛黄的40年代的旧杂志里,偶然地读到《倾城之恋》,便有相见恨晚之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浪子与情妇终得正果的言情故事,却承载了香港沦陷、家族纷争等非常厚重的历史背景,行文老辣、讥诮,却苍凉得令人身上发冷。当即就产生一个疑问:这么好的作家,为何在现代文学史上,只淹没于一堆的作家名字里,而没有专门的章节予以介绍呢?好奇心促使我自己动手,在故纸堆里找寻关于张爱玲的蛛丝马迹。

这才慢慢知道,张爱玲身世显赫,到她这一辈却在破落家族里受尽苦难。1943年她在孤岛上海初登文坛,即一炮打响。此后,短短三年,她已大红大紫,并达到了她一生文学创作的巅峰。1952年,她飘然远引,先去香港,后到美国,一直到1995年去世。我仍然记得,她在美国的小公寓里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和朋友,甚至她的尸体也是公寓管理员在数日之后打扫卫生时才发觉的。

一代才女,就这样悄然谢幕。却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仍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传奇。

[女声原着朗诵]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张爱玲喜欢写月亮,这段关于上海的月色的描写早已跳脱开单纯的写景,内里的张力不言自明,这是她的经典名作《金锁记》的开头。事实上,奠定了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不是普通读者最熟悉的貌似言情小说的《倾城之恋》,而是她的中篇小说《金锁记》。

1944年,翻译家傅雷在《万象》杂志上发表论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称《金锁记》为“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1961年,美国汉学家夏志清教授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中以专章讨论张爱玲,将她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不单肯定了张爱玲的才情,更为日后“张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夏志清教授称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说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金锁记》的主人公是“麻油西施” 曹七巧,她粗鲁泼辣,充满活力,为了能进入虽然已经破落但仍然是贵族大户的姜公馆,嫁给了患骨痨的废人姜二爷;在做上了二奶奶后,畸形的婚姻造成了她畸形的性格,她把情感集中在当时能接触到的惟一男性三少爷季泽身上,然而,当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物欲便成为了她生命的惟一中心。情欲之火熄灭后,她开始变得刻薄冷酷,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她先是“恋子”,后又“妒女”,最后,沦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当曹七巧走向人生的黄昏,她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是个疯狂的世界!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一种无形的魔力所控制,人的命运不能自己左右。张爱玲所要表现的,就是世界的无情和人生的苍凉。

正因为如此,曹七巧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也是她塑造得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为现代文学史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张爱玲也很喜欢自己笔下的曹七巧,1967年她用英文创作了长篇小说《怨女》,就是根据《金锁记》重新改写的。台湾导演但汉章把它改编拍摄成了电影,主题歌由齐豫演唱。

[电影《怨女》台词]

仆人男:老太太一过世,就闹着要分家,真是树倒猢狲散咯。

仆人女:怎么可以这样说话?老姜家哪点对不起你啊?

帐房:二少奶奶,你的部分,大概就是这样子了。九老太爷——

九爷:二奶奶,田产是中兴的基本,万一有个什么,也可以有个退路。你的地在北边,股票费事,二房又没有男人,少拿点股票,多分点房产,省心啊。

曹七巧:九老太爷,那我们太吃亏了。现在这年头,年年打仗,北边田收租困难,房子也要在上海才值钱啊,是九老太爷说的。二房没男人,孩子还这么小,往后的日子叫我们孤儿寡妇的怎么过啊?

九爷:今天的事不是我一个人做主,是大家公定的,舅老爷,你觉得怎么样?你说的话有份量。

舅老太爷:今天有九爷在这儿......

九爷:别尽是我一个人说话,欺负孤儿寡妇的,我可担待不起。

曹七巧:九老太爷这话说得太重了,我是实在急得没办法,一个寡妇守着两个死钱,往后的日子只有出没有入。可怜二爷留下个儿子,不能耽误了他,以后还要请先生、定亲娶亲,一桩桩大事都没有办,怎么够呢?

九爷:二奶奶非说不够,叫我怎么办?

曹七巧:老太太已经去世了,只好求九老太爷替我们做主。老太太当初给二房娶亲,就是希望二房有个后代,难道叫我儿子过不了日子,给家里丢人吗?

九爷:真不够怎么样?就那么一点,你多拿叫谁少拿?

曹七巧:可怜二爷生前没过一天好日子,前世作的什么孽,死了我们还要被人欺负。九老太爷,你要替我做主啊,九爷!你要替我做主啊!

九爷:我不管了!

曹七巧:九老太爷,你不要走啊!

帐房:二少奶奶,闹开了不好看。

[齐豫演唱电影《怨女》主题歌《怨女》]

张爱玲的父亲极其老派,十足的没落遗少;母亲极其西化,是中国最早的留学欧洲的女性之一;这样的背景造就了张爱玲的学贯中西。她在中国的古典文学海洋里汲取养分,爱读张恨水等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晚年考证《红楼梦》、用国语改写《海上花》,就是明证;同时她也可以用英文创作长篇小说,并翻译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爱默森的文集。不仅如此,她的触角还延伸到了电影剧本的创作领域,《太太万岁》、《不了情》等影片曾在上海滩造成极高的上座率。甚至,在服装和社交界,张爱玲都敢于特立独行,成为那个时代的话题人物。

张爱玲爱听京戏、申曲,也喜欢听电台里播放的流行歌曲,但她却不喜欢西洋音乐。1944年11月,《苦竹》月刊刊登了张爱玲的散文《谈音乐》。文章开头,她就开宗明义:[女声原着朗诵]“我不大喜欢音乐。不知为什么,颜色与气味常常使我快乐,而一切的音乐都是悲哀的。即使是所谓‘轻性音乐’,那跳跃也像是浮面上的,有点假。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张爱玲最喜欢的乐器是胡琴。她说:[女声原着朗诵] “ 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张爱玲对胡琴的情有独钟,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倾城之恋》。小说开头,她就写到白公馆里四爷在拉胡琴,小说也以胡琴结尾:[女声原着朗诵]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处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电影《倾城之恋》中的胡琴音乐]

南京大学教授、国内着名的张学专家余斌先生,是我的学长。他的硕士论文《张爱玲传》1993年出版以来,已先后再版5次,成为张学研究的重要着作。对中国内地持续20年的“张爱玲热”现象,他作了冷静而又客观的分析。

[出余斌采访]

很多人对张爱玲的兴趣与其说是对她的作品,不如说是对她这个人,对她的人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我觉得这是关键。在她去世的那段时间,有人议论到张爱玲的时候常常用到一些词,比如:“张爱玲现象”、“张爱玲神话”,任何被当作现象或神话的,它一定是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了。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从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市场经济、商品化的大潮是一个方向,以城乡概念来说,往都市化方向发展。这种商品化、都市化的生活是一种地道的世俗生活,是柴米油盐、人情往还这样一种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很自然的会对一类作品感兴趣,就是跟世俗生活靠得更近的、和个人生活靠得更近的作品感兴趣。这类作品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至少在现代作家那辈人里不多,我们的传统是抗日啊、反封建啊,一些很重大的主题,而个人社会一直是被排斥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带有贬义的词“小市民”,讲到“小市民”,就是一种灰色的生活。即使有人心里面向往,但是在时代大潮之下有这种想法,你也会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自己有一种内疚、负罪感,自己为什么是这么落伍、为什么只是关注眼前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情。过去认为个人生活的小事情都是不足道的。张爱玲可以说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理直气壮地要过那样一种个人的生活。这个声音在当时显得很特别。50年代以后,我们的生活中政治气氛非常浓,一直强调集体,强调一种精神生活,排斥物质,排斥个人。到了9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这样一个大的变化,很多人觉得过去的那种政治生活有很多假大空的东西,觉得那都是虚的。那么,什么是实的呢?个人的生活。最日常的生活是最实在的,就拼命要抓住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张爱玲的出现就很有感召力,在她那儿找到了想说不敢说、想说又说不清楚的东西。其实一个作家要有了这么大的反响和号召力的话,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她本身的原因了。她正好应和了很多人的这样一种心理。与此相应的,我们以前倡导的“英雄主义”,张爱玲则是“反英雄主义”,世俗的都是凡人的,张爱玲的作品就很有亲切感。这样一种热,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正像所有的热和时尚一样,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有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东西。从假大空跳到另外一极,就是对一切精神生活、对英雄主义的拒绝,假如都是走入这途的话,也是很可怕的。

着名作家白先勇、朱天文、钟小阳、施叔青、黄碧云、王安忆,都在不同场合坦陈,自己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到张爱玲的影响。甚至,模仿张爱玲腔调的写法成了网络上一部分写手的时髦。对此,余斌先生不无忧虑:

[出余斌采访]

现在很多人学张爱玲,有一阵子有一种说法是“小女人”散文,追根追到张爱玲那儿去了。但是要细看,这些“小女人”散文和张爱玲的作品还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个不可同日而语不光在其他方面,如作家的艺术修养、文字水准,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上面。我们如果根据“小女人”散文去想象张爱玲的话,那么张爱玲是个地道的小资形象。张爱玲有一种对身边的生活的细细品味,现在大多数的散文学到的是这一点,小小的悲欢、小小的事物,包括吃穿用度,这些享受。但是忘掉了另一条,张爱玲小说、散文的一个大背景,张爱玲对一个时代的怀疑。张爱玲是一边享受,一边觉得时代要崩塌,时代在破坏,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时时有这样一种危机感。这是她对时代、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大的忧虑,这是她的作品的一个大的背景。现在很多学张爱玲的人,这个背景不见了,只见到身边琐事的兴趣,那样的津津乐道,变得非常浅。所以,很多人学张爱玲,学了半天,张爱玲还是张爱玲,学的人还是学的人。

[刘若英演唱电视剧《她从海上来》的主题歌《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是以张爱玲的生平为蓝本的电视剧《她从海上来》的主题歌《原来你也在这里》,由颇具文艺气的刘若英来重现张爱玲,是很多张迷的期待。

在美国的30年里,张爱玲深居简出,杜门谢客,除了改写《海上花》和研究《红楼梦》以及整理旧作外,几乎没有写过什么有影响的作品。年轻时的自负与“出名要趁早”的表白都成了过眼云烟,晚年的郁郁寡欢,使生命的悲凉昭然若揭。

张爱玲小说的场景以上海和香港为主,但她与南京也有着无法割断的渊源。她的祖宅,也就是李鸿章送给自己的女儿,张爱玲的祖母的嫁妆,那座“绣花楼”,就在现在的南京海关附近;童年时代,六朝古都是保姆口中的传奇故事,成就了她挥之不去的想象;与胡兰成结婚后,她当然也数次到过南京;代表作之一《半生缘》里有很多情节,发生在南京;在她的笔下,南京是个“小户人家,非常明丽富足”。

我曾经试图去找寻那座孕育了一代才女的“绣花楼”,可我只看到新起的高楼,和一群笑颜如花的学生。旧的建筑湮灭于时代的洪流里,无法找到曾经存在过的蛛丝马迹;孤高、决绝的旷世才女,也已挥别人世,留下的苍凉手势,也快要逐渐淡去。就像《半生缘》里的世钧和曼桢在人生的中年终于相逢,14年的分隔和辛苦也只能是无限惘然的一句:“我们是回不去了”。是啊,世事概莫如此,过去了,就很难再回头,可好在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存留于读者的心中,真是我们的幸运。

好,感谢各位收听了今天的节目,我是李强,再见。

[电影《半生缘》台词]

世钧:你离开医院,为什么不到南京找我?

曼桢:我写信给你,你没有回。我以为你不想见我。所以,我......

世钧:我根本没有收到你的信。现在才告诉我,你让我怎么办?

曼桢: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用了。我还记得这里,我们跟叔惠来过这儿吃饭。有多久了?14年了吧?

世钧:让我想想,想想。

曼桢:能遇见已经是很好了。世钧,我们是回不去了。

[张信哲演唱《回来》]

致谢:王丹精彩的声音演出、丁忠强辛苦的电影剪辑

撰稿、编辑:李强
主持、制作:李强
播出节目:江苏音乐台《乐人谷》
时间长度:29分56秒
大学视频教程 No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