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刑法学视频教程 64讲 西安交通大学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简介及下载-文艺,有声小说,外语
首页| 如何下载(?) | 网站地图
大学视频教程网logo点击查看更多 大学视频教程
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 大学视频教程网文艺有声小说外语 →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大学视频教程,璇璇视频教程
资料录入:一大群人

更新时间:2006-02-05 19:20:00

文件大小:997 MB

语言要求:德语

资料类型:音频资料

下载方式:电驴(eMule)下载

中文名称:世界文学名著 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发行时间:2002年08月
地区:德国
语言:德语
简介
德语名:Der Steppenwolf

本资源无“毒”有偶。
杀毒软件:Symantec Antivirus
版本:9.0.0.338
常在服务器:Razorback 2
在线时间:7:00 - 24:00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早期的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喜欢描写旅行、自然与朴素浪漫的事物与抒情小说,例如他的诗集《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1899)与几本散文集。后来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家庭破裂的影响,赫塞便开始书写:现实与理想、知性与感性之间种种象徵的交错景况。前者如《玻璃珠游戏》(Das Glasperlenspiel,1943)当中,主角为了不让学生失望而意外地、轻易地死去,这象征着,主角终究无法用教育改善世界,完成服务社会的理念。

这种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矛盾,也存在於主角自身,正如同《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1927)当中,主角身上狼性与人性的冲突,这部小说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种种苦恼与危机。对于这个作品,有人评论说,他的书写导向了无奈与悲剧,赫塞却说,自己的书写实践了某种“治疗”。他这个说法是我想谈的。这部小说里,镜子是非常重要的象征,而镜子的概念,在这里也是我想谈的。关于知性与感性的主题, 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知识与爱情》(Narziss und Goldmund,1930),这描写赫塞心中两个理想形象——哲学家与艺术家,虽然他们性格不同、归处不同,而且结局带着不可名状的遗憾,可是在故事过程中,赫塞却期望表达,两人的相互启发与相互补充。

赫塞中期以后的作品,隐现着巨大的悲剧与深刻的叹息,除了以露骨的笔法揭示社会的纷杂现象,赫塞同时在作品里,反映出他内在多重性格的相互逆反。对於小说主角的设定,他所刻画的情节实际上正体现着,赫塞对于自己的心理剖析,这种剖析过程,像是心理分析师对于病人的治疗。曾经深入研究心理学的赫塞,似乎试图在作品之中,借着精神分析来治疗自身。他作品由此而来的细腻与丰富意象,也深深吸引着广大读者。

这样的治疗是借由作品里,不同性格人物的刻画与舖成,再借由寓言式的象徵的分析与再现,赫塞得以回溯生命历程的种种迷茫、空缺,这也包括他早期生活所追求的自然归宿与浪漫之歌。正如一个合成的自我,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赫塞作品表面看来也有诸多主题的不融洽,甚至这些书写预告着,某种难以弥平的矛盾与遗憾。可是当书写作为一种治疗,书写过程的情境再现,使得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自己与世界的种种关系,这种观看带着旁观者的冷静,同时多层次的书写与多面向的自我体验,也让作者是作品的热情参与者。倘若文笔下避免不了巨大的悲剧,书写过程的情境再现,作者也由此怜悯自身——即,作者拟写一个“镜像的自我”,从书写的观看当中,分析自身的多重性格、面对世界的复杂运转,进而同情自己的创伤,疗慰自己的遭遇。

类型:德国文学小说
价格:CD: 19,95 欧元 / pocket book: 10,95 欧元 / DVD: 19,99 欧元
出版:CD: Dhv der Hörverlag / pocket book: Suhrkamp / DVD: ART HAUS
作者: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朗读:Christiane Ohaus, Manfred Zapatka, Dieter Mann, Rolf Hoppe
推荐指数: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作者小档案:
世界文学名著《荒原之狼》 朗读版 赫尔曼·赫塞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卡尔夫镇一个基督教新教牧师家庭,祖父是印度语言学家,父亲还写过关於老子的书。1946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8月9日逝世。赫曼在1904年出版《乡愁》后声名大噪,一举成名。1906年《心灵的归宿》,1919年《徬徨少年时》,1922年《流浪者之歌》,1927年《荒野之狼》等书,都显现了赫曼受尼采、托斯妥耶夫斯基、史宾勒和东方佛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赫塞在与第三任妻子妮侬结婚后,由于生活、写作各方面皆臻至平和,遂有描述寻求人类的真善美的愿望,于是便把这愿望表现在1932年出版的《东方之旅》一书上。而后在1943年出版的《玻璃珠游戏》这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巨著里,既探讨了自由与传统的冲突,也充分弥漫乐观主义的个人牺牲,再次展现人的多重性面貌。赫塞于1912年定居瑞士,并于1923年归化为瑞士公民。赫塞的小说曾在英语系世界大为风行,因为在其作品中对自由阐述,和重视、关心东方宗教及荣格派心理学的中产阶级评论,正好呼应了当时年轻世代表达自我、探索内心世界的看法。

赫曼·赫塞自传
我于1877年生于黑森林的卡尔夫市。父亲是德国人,生于波罗的海岸边的爱沙尼亚。母亲出生在一个施瓦本地区的家庭,是法籍瑞士人。祖父是医生,外祖父是传教士、研究印度的专家。父亲也曾一度在印度当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住过几年,从事传教工作。

我童年时代是在卡尔夫市度过的,中间曾去巴塞尔住过几年(1880——1886)。我们一家人是由几个不同国籍组成的,现在又加上我成长的经历我成长在两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中,他们各自操着不同的方言。

我大部分的学校生活是在符腾堡的寄宿学校度过的,有一段时间在莫尔布隆修道院的神学院读书。我是优等生,拉丁文学得不错,但希腊文成绩一般。我不是个唯命是从的孩子。我好不容易才适应那个虔信的教育机构,那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压制和扼杀人的个性。从十二岁时起,我就想当诗人,但苦于找不到正常的或者说是正式的道路。我离开了神学院和中等学校,跟一名技工当学徒。十九岁时,在图平根和巴塞尔的书店和古玩店工作。1899年底,我发表了不大的诗集,接下来又发表了一些小部头的著作,都没有引起注意。直到1904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一举成功。本书写于巴塞尔,在瑞士出版。我放弃了卖书的工作,和一个巴塞尔女子结了婚,生了几个儿子,迁居乡下。那时乡村生活远离城市和文明,正合我的心意。自此,我一直乡居度日。先在康斯坦茨湖畔的海因霍芬,住到1912年,后又迁居伯尔尼郊外,最后迁居现在的住处:卢加诺附近的蒙塔格诺拉。

我于1912年定居瑞士以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越来越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自从我率先向大规模的鼓动和暴力发表一些审慎的、表示抗议的言论以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辱骂信纷至沓来。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当局对我的仇恨达到了顶点。然而,我年轻一代人中赢得了追随者,他们按照国际主义以及和平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我得到了罗曼·罗兰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逝世;我还得到了印度和日本人的同情,他们和我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思想一致。这样,德国官方对我的仇恨也就得到了补偿。希特勒倒台以后,我在德国又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但我的著作已部分被纳粹分子查禁,部分在战争中被毁掉,一直未在德国再版。

1923年,我放弃德国国籍,取得瑞士国籍。第一次婚姻破裂以后,我独居多年,后来又结了婚,我的好友在蒙塔格诺拉盖了一幢房子,供我居住。

1914年前,我一直爱好旅游。我常去意大利,有一次还到印度住了好几个月。从那以后,我几乎完全放弃了旅游,十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瑞士。

我是希特勒统治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在这十一年里,我一直工作,写成了《玻璃球游戏》(1943),这是部长篇小说,分两卷出版。完成了这部长篇以后,我患了眼疾,又因年迈,疾病日渐增多,不能从事较大部头的创作了。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还有历史学家J·布克哈德对我也有影响。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不及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对我的影响那样大。我和美术一直有不解之缘,但我更爱好音乐,并小有所获。我的作品里大都提到过音乐。我认为我最具特色的作品是《诗歌》(选集版,苏黎世,1942);小说有《克努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1930)、《东方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回忆录》(1937,增订版,1962)里载有许多自传材料。我的政论文集最近已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战争与和来》(1946)。

先生们,我这里写的只是个简略的提纲,希望它能满足你们的要求。我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我写得更全面一些。

(摘自漓江出版社《荒原狼》附文)

朗读版版权属于出版社,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后果自负。
大学视频教程 No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