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评剧-刘巧儿
资源类型:RMVB
版本:(上 中 下集)[新凤霞.赵丽蓉主演] 2VCD转
发行时间:1956年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1956年上演的评剧《刘巧儿》,由新凤霞主演。该片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影片介绍:
1942年,陕甘宁陇东地区人民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婚姻自主日渐普遍。农民刘彦贵的女儿刘巧儿由父母包办,自幼许配给赵家庄的柱儿,但从未见过面。她常为此事苦恼,特别是在劳模会上见到勤劳俊秀的小伙子赵振华以后,更加心绪不宁。地主王寿昌,垂涎巧儿貌美,许与刘媒婆厚酬,请她从中撮合。刘彦贵受到刘媒婆的诱惑,诳骗女儿说柱儿人品不好,是个二流子。巧儿暗自高兴,当即提出退亲。刘彦贵据此与柱儿的父亲提出交涉,解除了女儿的婚约。一日,巧儿去合作社,路遇王寿昌,始知父亲已收下他的彩礼,即将迎娶。巧儿不禁愕然。妇女主任李大婶知情后,即带她去找乡长。正巧与赵振华不期而遇,巧儿心中不胜惊喜。经李大婶点明,方知赵振华就是柱儿。大婶热情机智,为他们牵线搭桥,自愿缔结鸳盟。刘彦贵收下王家的丰厚彩礼后,逼女出嫁,巧儿坚决不从,被刘彦贵锁在家里,柱儿的父亲闻讯把巧儿救出。官司打到县政府,主观主义的仲裁员认定赵家“抢亲”犯法,刘、赵两家联姻不能成立。专署马专员重理此案,经过深入调查,改错纠偏,巧儿与柱儿的婚事,终于如愿以偿。
真实故事:
1947年3月13日, 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封芝琴婚姻纠纷案。 由于此案于3月被编为说书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所以人们也称其为“刘巧儿案”。封芝琴系陕甘宁边区华池县封彦贵之女,自幼与张金才之子张柏结亲。 1943年2月,芝琴与张柏二人均表示同意结婚。 同年3月,封父又以法币8000元将芝琴许给朱寿昌为妻。张金才闻知此事,于3月13日夜,闯入封家将芝琴抢与张柏成亲。封彦贵即告到华池县。县司法处以抢亲罪判处张金才有期徒刑6个月, 并宣布张柏与芝琴之婚姻无效。封、张两家均不服此判决。群众亦反映强烈,芝琴遂口头提出上诉。适逢陇东分庭庭长来华池县巡视,遂亲自受理此婚姻上诉案,查明事实真相,对此案做了重新判决。宣布了张柏、封芝琴婚姻关系效,张金才聚众抢亲被判处徒刑,彦贵出卖女儿,被科以劳役。对此,封、张两家服判,群众热烈拥护。
反封女杰“刘巧儿”:
新凤霞的名作———电影《刘巧儿》,曾经轰动过全国,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刘巧儿》的背后有个真实的故事和一个真实的“刘巧儿”封芝琴。她反封建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也曾在50多年前轰动当时的陕甘宁边区。这个“刘巧儿”如今还在,她平静地生活在甘肃华池县悦乐镇张湾村,不过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婚姻要自主 封芝琴家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开了很小的门儿在黄土山崖上。那岁月和风霜雨雪留给这两孔窑洞的陈年老迹,是那样容易调动起人追溯往事的想象力。
封芝琴小名捧儿,还是她在4岁时,爹就把她许给了张湾村的张柏儿。虽然是“娃娃亲”,但岁月让这一对人儿渐渐长大产生了真正的爱情。可当捧儿长到18岁时,爹却变卦了,嫌张家家底薄,赖了婚约,逼棒儿嫁给光景好有丰厚彩礼可送的另一家。县司法处简单处事,捧儿家的前后两次婚约一起被撤销。后来爹又把捧儿许给庆阳一个财主的儿子,又一次收了彩礼。这时捧儿和柏儿急了,私下盟誓,无论如何“要白头偕老,终身相伴。”张家宗族这时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按照当时当地陇东一女许多家谁抢到手归谁的习俗,集合20多人夜抢捧儿。抢亲中,柏儿背着捧儿一口气跑了5里路。可是麻烦又来了,封父告了张家,县司法处又判张家有罪,把柏儿关了起来。
一波三折,两家不宁。捧儿毅然步行两天,翻山越岭去庆阳城向陇东专署马锡五专员告了状。马和其妻的热情接待,让捧儿毫无顾虑,尽诉苦衷。马专员被感动了,答应亲自去调查处理。果然不几天,马专员调查后召开群众大会公判捧儿婚姻案,使棒儿、柏儿终成眷属。他还表扬捧儿和柏儿的结合是边区婚姻自主的新鲜事,要大力提倡。捧儿一时成了反封建的女英雄,美名在边区远近传扬。
结识新凤霞 封芝琴和新凤霞有一段历史的情缘。
马锡五判案,倡导婚姻自由,成了当时边区的大新闻。评剧演员新凤霞主演刘巧儿,电影在全国轰动,新凤霞出了名,刘巧儿出了名,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也再次出了名。但这时候封芝琴与新凤霞远隔千山万水,还没见过面。
文革中,新凤霞听说封芝琴也受到迫害的坎坷遭遇,百感交集,当即写信给封芝琴。她在信中说:“我们两个没见过面,但我们是很亲近的了。我从1949年演出《刘巧儿》,就对你是熟悉的。我因受“四人帮”迫害得了病,至今不能上台演戏。听到你在“文革”中也受迫害,我深表同情。我身体好些一定去看望你。”同病相怜,新凤霞十分思念她的角色原型封芝琴,便从庆阳地委索要了一套封的照片,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封芝琴的肖像。
后来,两位“巧儿”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
那是在1986年春节刚过完后,封芝琴和丈夫张柏在省里派的人陪送下,到北京看望了新凤霞。当时新凤霞已57岁,住在北京体育馆东路。那次去时,新凤霞已经瘫了,不能行动,她一见就眼泪啪啦啪啦往下掉,心里很难过。老姐儿俩拉着手,话像是说不完。封芝琴给新凤霞带去了陇东的红枣、黄花、木耳、白瓜籽和小米,让她补身子。新凤霞把天津“泥人张”的后代给她塑的“刘巧儿”泥塑,转送给了封芝琴,说:“这是你十七八岁的形象,留作我俩的永远纪念吧!”封芝琴对新凤霞说:“是你演得好,我哪儿有那么强。”
今日“刘巧儿” 封芝琴从在边区反封建出名后,又走过了58年的人生旅程。这58年的沧桑变化、荣辱哀乐,封芝琴记得都很清楚。
她与张柏结合后,夫妇二人真的白头偕老,恩爱了一生,不辱当年的努力,令世人称赞和羡慕。两口子热爱生产劳动,一直是乡县的先进模范。解放后,封是乡、县、省多届人大代表和委员,现在她是县政协委员。“文革”中,封芝琴受了些委屈,因为《刘巧儿》被定为黑戏、新凤霞被打成“黑艺术尖子”,她这个原型也就“逃不出如来的手心”。造反派说她是“婚姻大骗子”、“假典型”、“黑线人物马锡五的黑爪牙”,于是被抄家,被关进“牛棚”,老伴儿和女儿也因之受到株连,但她没有像新凤霞那样惨,因为毕竟在农村。
封芝琴对“文革”这一段日子,没有太多的怨悔,农民的憨厚使她在说这些旧话时,仍然保持着纯朴的平静和淡泊。但话题一扯到现在的生活,封芝琴却感激之情洋溢说:“县上对我很好。”
摘自《女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