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评剧-花为媒
资源类型:RMVB
版本:(已打包)
简介:
主演:新凤霞、李忆兰、赵丽蓉、张德福、赵连喜、杜宝宇、爱丽君、花砚茹
剧情简介: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青梅竹马,两小情笃。及长,相誓永结百年之好。王母思孙心切,托阮妈为俊卿说亲。阮妈为他说合了才貌出众的张五可。俊卿不从。王母几经诘问,俊卿吐露真情,非月娥不娶,决不移情他人。王母无奈,又托阮妈去月娥家说亲。月娥之父李茂林认为男女私情,有失大体,坚决不允婚事。俊卿得悉此情,病况日重。王母忧心如焚,阮妈献计,怂恿俊卿去张家花园相亲,她认为只要俊卿见到五可,定会喜爱五可,便可玉成此事。但俊卿病重,不能前往。阮妈又生一计,请其表弟贾俊 英代为相亲。俊英与五可在花园会面,五可见他一表人才,举止潇洒,赠与定情信物红玫瑰一朵,以示相许。俊英将红玫瑰转赠俊卿,俊卿坚拒不受,阮妈又向王母献策,不妨先将五可娶来,俊卿势必就范,王母颔首,相约定期迎娶。月娥闻讯,不胜痛苦,月娥母深谙女儿心事,乘其父不在家中,采用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月娥送到王家与俊卿拜堂成亲,待五可花轿到来时,他们已经完婚。五可见状,怒不可遏。她大闹花堂,随即闯进洞房,严词质问俊卿,俊卿语塞。阮妈见此情状,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发现站在一旁的贾俊英,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两对情人,笑逐颜开,各遂所愿。
评 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
评剧产生于河北东部的滦县农村,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使用评剧名称。
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解放前,滦南县境内的居民生活比较贫困,本县地近京城,受京都影响,县境乃“文学之邦,士大夫揖让进退,皆彬彬有礼,重然诺,尚气节,文字朴茂……”(《滦县志·序》),风气开化,民间文学发达。皮影、大鼓书、秧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民谚、民间故事也繁茂优美。勤劳勇敢的滦南人,依岁时风俗,各村多有唱影、说书、扭秧歌、演大戏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人们赏心悦目,养成了对艺术的爱好。莲花落作为乞食的艺术,紧迫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经过单口对口莲花落、拆出莲花落、唐山落子等阶段,逐步发展成评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评剧的孕育时期:单口对口莲花落
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跋等伴奏;还有演西湖景的(拉洋片),多打十不闲。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成兆才结义的早期莲花落演员刘春生(小迷魂)就是唱单口莲花落讨饭出身。
后来,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成兆才、金菊花等民间艺人,他们吸收秧歌等民间艺术的有用部分,融会贯通在莲花落里,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师徒班。他们耻于向高门大户托钵乞食,就两三人结伙,扭成一旦一丑,或一旦一生一丑,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用叙事体与代言体混合的台词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子孝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制钱,每场下来,所得收入早超过乞食十倍。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成分,所以俗称“蹦蹦戏”。
1885年前后,胡家坡任连会拉起对口莲花落一家班。1891年,绳各庄成兆才学唱莲花落。1901年,杜土杜知义以唱秧歌名满乡里,被任连会约出唱对口。米官营刘珠(金蝴蝶)、胡平庄子夏文元(夏天雷)相继拉起莲花落班。演唱内容有《补汗榻》、《十女夸夫》、《锯大缸》、《美女思情》等百余出。他们不仅在本县、外县演,还闯关东去演。莲花落演员任连会、成兆才、刘春生、金菊花等又曾住乐亭崔八、丰润赵小斋莲花落班,自己又领过班,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了莲花落的演出水平。
对口莲花落有叙事体台词,多用第三人称讲话,演员一扮多角,扮装和道具简单,表演舞蹈动作多,不够生活化,唱腔有所丰富,但仍单调,虽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唢呐、板胡等,仍显单纯。对口莲花落有了很大的戏剧因素,还不成戏剧,但孕育了莲花落拆出戏。
评剧的萌芽时期:拆出莲花落
拆出莲花落也叫蹦蹦戏。“蹦蹦戏”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用绳子连在一起的七块竹板。主角是一男丑和一女丑,此外还有一穿便服的男子,一中年媳妇,一小姑娘和一素妆寡妇,共6人。这原本是逃难的一家人,无以为生,就用莲花落演戏谋生,故又称“落子戏”。
以乞食糊口兴起的单口、对口莲花落,演员少、扮装和道具简单,不用舞台,收费低廉,在乡间广为流行,艺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莲花落艺人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提高身价,改变讨饭乞食的传统,就必须发展、创新莲花落,让它做为一种艺术问世。观众渐渐也不满足于叙事体表现粗犷的演唱,他们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细腻的艺术。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戏发展。到1908年,本县出现了许多职业性莲花落班社,演员阵容有所扩大,多演拆出小戏,受到农民的欢迎。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用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80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
在拆出莲花落盛行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它为异端,指责它“伤风败化,鄙俗不堪”,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1907年,直隶总督杨土壤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1908年,清光绪帝和慈僖太后崩姐,戴双国孝,百日内禁止动响器,宜隶、天津、水平府当局重申前令,禁止演出莲花落。
评剧的开花结果时期:唐山落子
1908 年莲花落被禁止,飘泊江湖的莲花落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但他们深知莲花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穷苦百姓喜闻乐见,艺人们又酷爱自己从事的艺术。为求生存图发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张德礼等群英荟萃于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等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根据观众的愿望和要求,兴利除弊,对症下药,进行革新。
拆出戏容量小,不能满足观众要看有头有尾,有前因后果,波澜迭起,冲突激化的完整故事,于是提出莲花落要有大型剧目的改良目标。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
由于大型剧目容量大,剧情复杂,人物性格各异,因此表演唱腔调式和板式必须多样化。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金菊花、小金龙的旦行腔调和板式别开生面,丰富了新兴剧种的腔调和板式。
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如金菊花学女人走路、哭泣,达到活灵活现程度,推动了表演艺术的发展。
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
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
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
改良后的莲花落,于1909年冬在滦州吴家坨首演成功,起号“庆春班”,进入河头镇(胥各庄)演出,名声大震。庆春班为争取到合法的演出权利,将莲花落改称“平腔梆子戏”,进永平府(卢龙县)演出,轰动了府城,得到当局认可,打开水平府禁地。此后平腔梆子戏在各州县公演无阻,争得盛大荣誉。
1909年,唐山永盛茶园开业,接庆春班首演,警察局禁演。成兆才与茶园经理王凤亭,以剧本出于《今古奇观》、《醒世恒言》、《宣讲拾遗》等古籍,无伤风败化之虞,请当局审查,经据理力争,始允公演。《花为煤》等3出戏轰动煤城,土生土长的平腔梆子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庆春班在永盛茶园演出声望日高,演员达40多人。
1909至1914年间,金菊花、小金龙等主演去东北,任善丰(月明珠)很快挑起了大梁。他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嗓音甜润,扮相俊俏,取各家之长,在成兆才等的精心培育下,迅速成为名男旦。他用独创的反调,首演成兆才创作的多出剧目,使平腔梆子戏进入个新的发展阶段。
平腔梆子在唐山站稳了脚根,票房收入多,影响越来越远大,艺人不仅无冻饿之忧,而且手头日富,有的恣意挥霍,生活靡烂。为加强对班社的管理,成兆才建立了“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斗凑,不准错报姓名,不准丢环拉坠,不准指示不遵,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10条班规,并确定了共和班的体制,即从总收入中,除交付园租、箱租之外,留下公积金,演员技艺术水平高低评议大小份,依份分享剩余部分。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开唠》、《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说:“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高剧坛。商界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嶂,绪绅及各界送“风化攸关”、“评古论今”、“惩恶扬善”褒词。津门雪耻,唐山落子身价十倍,称梨园上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1918年应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当地名绅奎旭东建议将永盛合班改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
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
平腔梆子于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剧本,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适应的音乐伴奏,有阵容整齐而出色的演员,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个新兴的大剧种。
评剧的成熟时期:评剧
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出关到营口,给当地群众带去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子,历访长春、哈尔滨。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阳)同台演出,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长春、哈尔滨,长期活动于东北二省。1922年,月明珠病卒于奉天,警世戏社受到了严重损失,回关里歇业,有个短暂的停顿。不久,成兆才和班主王凤亭推出金开芳为主演,重整旗鼓。
1923年进天津演出,逊清太保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称“评剧”,被誓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并逐步得到公认。但因历史的原因,仍有人习惯上称“蹦蹦戏”,在家乡许多老年人,习惯上仍称“落子”。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使评剧得到发展。月明珠的病逝,男旦演员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女旦演员日益取得主导地位。从评剧的定名到被公认,意味着评剧已为“席上珍”,非昔日被视如粪土的乞食莲花落。1929年,评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逝世,是评剧界的巨大损失。同年《评剧大观》出版,汇集保存和传播了大量成兆才著作的评剧珍品。评剧的大发展时期是唐山落子阶段,已经定型,后来的发展是完善和提高。警世戏社在东北活动的年代,是评剧的成熟时期。
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它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1922年,王风亭组建警世戏社二班,1923年又组建警世戏社三班,女演员随之倔起。1924年,高景山于哈尔滨建立了复盛戏社。1925年刘翠霞于天津成立山霞社,爱莲君成立爱莲社。1926年,李金顺、郭子元于东北组成元顺戏社。30年代有双霞社,金顺戏社,关内外评剧班社不胜枚举。1930年前后,著名演员白玉霜等先后将评剧带到北平,使评剧成为北平人民喜爱的戏曲剧种; 1935年前后,他们又转到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在进步戏剧家的支持下,把评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到江南一带。此后,评剧的足迹遍京津唐、东三省、上海、西安、南京、汉口、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兰州、新疆等地,到处受到欢迎,评剧传播到全国各地。
1949年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相继建立了中国评剧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等,并对评剧艺术进行改革,扩大了表演题材范围,在女演员不断涌现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评剧男演员,使其在角色构成和声腔发展上更加均衡和完善。评剧除在华北、东北地区广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它已成有广泛群众影响的戏曲剧种。
评剧,自1909年入唐山1919年出关,30年代发展到全国,到今80多年,其业绩辉煌。成兆才创作了大量的评剧剧本,为后来的评剧剧本创作开拓了道路;发现和培养了评剧演员,为评剧班社的管理制定了章程。金菊花是拆出莲花落时期造诣最高的演员,月明珠是唐山落子时期的著名演员,任善庆在评剧演出中首用座鼓,是第一位鼓师。他们团结西路北路莲花落艺人,呕心沥血创立和发展了评剧。金菊花、月明珠等男旦离开舞台后,女演员进入黄金时代,产生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四大评剧皇后。以后,更是名人辈出人才济济,使评剧这株艺苑奇范,不断发展创新,成为观众喜爱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之一。
评剧的唱腔属板腔体,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音乐曲调,流畅自然,它的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并有反调。伴奏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评剧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女腔开初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在不长的历史里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花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等。而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的成就则更是其它剧种所不及的。其中如解放初期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及之后由小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喜彩莲、张德福、喜彩春、赵丽蓉、李忆兰、花月仙、马泰、陈少舫等一大批名家组成的中国评剧团(现在的中国评剧院之前身)通力合作的《金沙江畔》、《祥林嫂》、《夺印》、《向阳商店》;由东北三大旦角流派创始人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组成的沈阳评剧院也是佳作频频:《江姐》、《黛诺》、《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等等不胜枚举。当然,评剧名家也没有放弃对传统戏的继承和革新,尤其是集中了鲜灵霞、六岁红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天津评剧院则更偏重这方面的工作,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包公三勘蝴蝶梦》、《占花魁》等。
附注:暴逗!